发布时间:2021-06-20 10:32: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湘子桥原貌 水彩画 吴芳谷
吴芳谷老师1916年生于汕头,2008逝世。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学于刘海粟、倪贻德、王远勃诸教授,受到鲁迅先生及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教益。后游学于南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汕头从事艺术教育及水彩画创作,是潮汕地区水彩画蓬勃发展的奠基人。吴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教七十年,孜孜不倦地耕耘,付出全部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以其艺其德影响了一批批美术学子。
《湘子桥原貌》这幅作品是著名水彩画家吴芳谷1980年4月根据1957年在潮州的写生画稿重新整理的,它形象地还原了六十多年前湘子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这幅作品曾在新加坡、台湾等地展出。名闻遐迩的湘子桥那独特风采,在展出期间引起海内外华人的极大关注和赞叹。
湘子桥,原名广济桥。始建于宋代,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同时也是一座风景优美,建筑典雅的古桥。清乾隆进士郑兰枝写的脍炙人口“潮州八景诗”中,便把“湘桥春涨描写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层霄。”《广东通志》中记载一首广为传颂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千百年来,湘子桥一直以它独有的风韵,吸引无数游客莅潮观光和众多艺术家前来采风写生。
水彩画是现代美术的基础,是由国外传入的画种,被称为绘画中的轻音乐。水彩画工具简单,操作灵活,画面讲究水份的变化,色彩流畅透明,因而有清新、明丽、轻快柔美的艺术特点。
吴老师这幅作品以精湛的水彩画技法,再现了昔年“一带长虹三月好”湘子桥的美丽风光,整个画面的景物沐浴在朝阳中,水天一色一片金光灿烂。画面主体是十八梭船廿四洲湘子桥的一角,桥上亭台楼阁、熙熙攘攘的行人,依稀可见。特别生动的是,画中还可辨认出湘子桥东西二段,中间用十八艘梭形木船搭架浮桥相连。时值春潮初涨,江流滔滔南来,浪花飞溅桥墩,舟楫顺流而下,佇立桥上,放眼远眺,四方美景,历历在目。
画家擅长营造色彩的特定氛围,把握不同环境、光色、心绪下的不同色调倾向,力求情韵相融,富有生机。在景物和形体的塑造上,从大处着眼,语言精练,用笔生动,虚实有度;色彩变化,丰富协调,水色淋漓,画面构成完整。充分表达画家讴歌大自然,赞颂家乡风光之美的独特视觉感受,给人以酣畅淋漓、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
郑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