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3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为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5月28日,潮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花城出版社,在涵碧楼举办红色小说《惊潮》首发式暨“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十期)活动。
《惊潮》一书讲述怎样的潮州红色故事?有哪些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报记者摘录部分嘉宾现场对话,以飨读者。
第十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现场
张新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惊潮》作者):《惊潮》展现潮州的风土人情 还原近代革命的惊涛骇浪
张新科
2014年,我创作《苍茫大地》时,查阅了几十本地方志、党史、专访等材料,了解到潮汕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红色革命故事,因写作与潮汕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潮州的地方领导邀请我为潮州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系统、全面宣传潮州红色历史人物和著名景点时,我欣然接受。
近年来,潮州注重对红色文化的梳理和发扬,整理了“潮州七日红”、茂芝军事决策会议、左翼文化运动潮州英杰、中央秘密交通线等十四张名片。但整体而言,这些事件与人物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缺少一部有历史厚重感、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将潮州重大事件和主要代表人物有机勾连与生动铺陈。
《惊潮》一书围绕潮州李姓家族杰出人物李春澜、李春江、李春海、李春洋及姐姐李春溪等五兄妹,在潮州接受教育和互相影响、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故事以李春洋从一名普通糖行老板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为主线,巧妙串并起在潮州近代革命史上出现的周恩来、朱德、彭湃等重要历史人物形象,以点带面反映潮州市在南昌起义、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凤凰山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等滚滚洪流中波澜壮阔的沧桑变迁。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潮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名胜,再现了潮州近代革命的惊涛骇浪。
为了创作《惊潮》,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我多次带领创作团队到潮州、汕头进行采风调研,参观两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穿越在大街小巷里,一边走一边想象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
写作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编辑以及潮州市委宣传部都给予了我很大帮助。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今天终于把《惊潮》奉献给大家,我很欣慰,希望没有辜负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英烈们。
《惊潮》不仅被列为广东省2021年重点主题出版项目,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重点扶持项目,全国仅有60项,长篇小说屈指可数,这是非常高的荣誉。多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在阅读《惊潮》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立体描写潮州近代革命史的作品,是讴歌潮州地区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长篇作品,也是彰显潮州早期革命历程的闪光图谱,更是献给广东和潮汕地区厚重文化和壮烈革命的深情大书。这也是对广东和潮汕地区革命历史、风土人情的最佳宣传。
潮州人杰地灵,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硝烟弥漫的战场早不在了,但潮州沉淀的红色精神如今依然发光发热。因此,我认为潮州是一个可以构建红色精神谱系的地方。我建议,潮州要多挖掘红色精神谱系,这是潮州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潮州今后凝聚人心、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朱寿桐(澳门大学中文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潮州挖掘自身红色资源值得肯定
朱寿桐
潮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我发现,潮州本土文化学者、地方领导都很重视潮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承和宣传,这是很了不起的。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红色革命的遗存和革命精神,这些都是永垂不朽的。但与此同时,我认为,当前一些城市在地方性红色文学、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红色文化“蒙羞”,比如有人采用恶搞等方式诋毁革命先烈,现在有些地方就通过立法的方式保护红色文化,不允许贬低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其二,红色文化“蒙垢”,很多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但在挖掘自身红色文化资源这一方面,潮州做得很好,从自身厚重的历史积淀进行挖掘和开发,这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其三,红色文化“蒙尘”,历史的丰碑需要我们时时擦拭,让它焕发光彩,为了不让优秀的红色文学文化资源蒙尘,这就需要文化人不断擦拭,这就需要文学再造,比如《惊潮》这类红色文化作品,运用文学想象和思想的重释,让红色资源不断地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这是我们当代文化人的一种责任。
谢锦澍(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潮州青年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不凡力量
谢锦澍
潮州之所以在当时成为红色革命热土,是因为它具有这几方面的特点:潮州是当时粤赣闽边界的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侨乡,还是革命的发祥地。
近代以来,潮州涌现出许多进步青年。洪灵菲、戴平万等“左联”英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了不凡力量。洪灵菲是“左联”发起人,他的代表作《流亡》《前线》《转变》被统称为“流亡三部曲”,为风云变幻的年代留下了一帧帧令人难忘的历史影像,被誉为“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戴平万是“左联”最后一任党团书记,他一直参与左联的工作,对左联的发展和壮大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潮州青年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比如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柯柏年,他曾翻译了大量马列主义原著,为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学习马列主义提供了教材。
《惊潮》这部文学作品,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原型,再现潮州那段峥嵘岁月,带领大家重温潮州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革命斗争历史,重拾潮州红色记忆,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汲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应对挑战的丰富经验,为建设美丽潮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肖延兵(南方出版传媒总编辑、花城出版社社长):《惊潮》是潮州人 精神特质的立体画像
肖延兵
潮州是一片被红色浸染的热土。以“左联潮州六杰”为代表的潮州英雄儿女,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里,以青春和生命演绎了令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的悲壮传奇。《惊潮》是第一部以潮州近代革命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品成功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惊潮》作者张新科多次实地采风,在多方的支持下,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呕心沥血创作完成了这部力作。作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以李春涛、李春潮以及“左联潮州六杰”等为人物原型,讲述了怀揣救亡图存革命理想的潮州儿女成长成才的跌宕历程,塑造了一群意识觉醒、追逐梦想的鲜活人物形象,讴歌了以民族大义为重,以追求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开拓奋进精神和地域品格,彰显了革命激流中的潮州人不屈精神和血性侧面。可以说,《惊潮》既是一部热情书写慨然担当、矢志兴邦伟大精神的英雄史诗,也是一幅生动展示彼时中国众生万象、世态人情的恢宏画卷。这部作品的出版,既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素材,也生动绘就了潮州人精神特质的立体画像。
这部作品还充分吸纳地方元素,巧妙地将人物的成长历程与潮汕地区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融于一体,在颂扬潮州儿女家国情怀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介绍了潮州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及特色美食,饱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惊潮》是一部有意义、有意思的优秀红色作品,同时是一部有高度、更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我们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潮州文化、文学爱好者,读到《惊潮》这本好书,深入了解潮州这片红星闪耀的土地。
贺仲明(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文学院教授):小角度切入讲活潮州红色故事
贺仲明
广东的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以此为叙事背景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文学品质的高低。我们不仅要写文化,还要写好革命文化、地方文化。我认为,《惊潮》这部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
以往的红色题材作品强调写实,关注点放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本身。现在的红色作品侧重选择小角度、寻找小切口,从个人角度出发,把个人情感、生活和感触,跟重大事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使故事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惊潮》以潮州李姓家族五兄妹,特别是四名男性的成长轨迹、革命道路为叙事线索,折射出潮州这片热土上的革命事件和历史人物。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粤东地区近代革命历史的缩影,把个人命运与宏大的革命历史巧妙融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学性和历史性,而不是纯粹的历史记录。
这部作品的文学品质还在于人物描写,人物塑造得很好。他写人物既有历史的真实性,也有虚构的部分,虚实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文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受到潮州地方文化的浸染,有着潮州的文化气息、文化基因。此外,这部作品的历史跨度大,涉及的人物、事件众多,人物安排有主有次,推动故事情节清晰合理、有吸引力。这部作品能够把潮州的地方文化、革命文化,融合到生动的故事、人物的性格当中。《惊潮》作者虽然不是本土潮州人,但是他把潮州革命历史故事写活了,写得真实细致、富有感染力。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惊潮》成为利用广东革命历史文化 讲述中国故事的起点
何平
说到张新科,不得不提到他的长篇小说——《远东来信》。这部小说曾荣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这是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省级文学奖之一。《远东来信》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三万名犹太难民逃亡中国,身处日寇蹂躏的中国人冒死拯救他们的故事。张新科后来创作的红色题材小说,风格都与《远东来信》有着相似之处,例如这部新作品《惊潮》。
红色题材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文坛上涌现了许多经典红色作品,作家们用文学的方式参与了历史的建构。张新科的红色小说诸如《远东来信》《苍茫大地》《惊潮》,正是对中国革命史进行另一种文学的表达,是对红色历史的再造。对他个人来说,他已经通过《苍茫大地》《惊潮》两部小说,与潮汕大地建立起了精神联系,和这里的红色历史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
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就目前而言,与之相匹配的优秀红色文学作品并不多。我认为,《惊潮》开启了利用广东近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讲述地方红色故事的新起点、开拓了一片文学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