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百亩荷香敬东坡

发布时间:2021-07-16 09:55: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仁红

这一片荷,有百亩,在中和古镇东郊的东坡书院内,是为纪念苏东坡而种的。去年夏天,我来过,然,赶不上花期,百亩水域唯有枯枝。我跟自己说,等一等吧,来年,花还会开。

今年,才五六月的光景,海南已是酷暑连天,我担心又要错过花期,就赶着来了。抵达水边,花却还未开,荷苞满池,白的,红的,粉的,还有白里透红的,挤满了水面。这样也好,荷,可以慢慢地长,荷香,就能慢慢地攒了,等攒足了百亩荷香,敬东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对苏东坡故乡这样描述:“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坡市,但住家颇为舒适。五六月间荷花盛放,最为有名。当地种植荷花已成一项庞大行业,荷花贩子都来此地采购荷花,人在街上步行之时,会见到路旁许多荷花池,花朵盛开,香气袭人。”原来,苏东坡生长在荷花的故乡,难怪他一生爱荷,即使隔着时空,也能闻见他文字里沾染着浓浓的荷香。“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美到极致了。没有这样美的荷,何来这样美的诗?

1057年,眉山岷江畔的纱縠巷惊动了世人,21岁的苏东坡,学通经史,其文汪洋恣肆,其诗清新豪放。欧阳修曾拿着他的文对人说:“这是我辈中人所写,三十年后,恐怕人们只知有苏文,而不知有我了。”而后,苏东坡所谓少年得志,他被召入翰林,称学士,开始了仕途。

轼,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也。他的名字正如他的性格,锋芒外露,豪放不羁。他遇上了王安石推行变法,他耿直表态,极力反对,并且著文发声,以至于被调离京城,下放杭州,开始了他的贬谪人生。

1071年,苏东坡携家眷到杭州,他的官邸在凤凰山顶的北面,山下正是西湖,也好,这里还有抚慰心灵的灼灼荷香。“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他是豁达的,恬淡的,天生文人的风骨。

苏东坡在杭州、密州、苏州为官期间,尚且还是天真快活的。不幸,乌台诗案的连累,黄州的他近于流放,他在东坡垦荒、耕种,甚至靠自己造屋栖居,由此自称东坡居士,但他最终还是告别了黄州。1079年,从黄州开始,他一路迁谪而来,向南,再向南。

在惠州,苏东坡的“白鹤新居”落成了,可远眺西边的丰湖,他本想在那湖岸种几亩“眉山荷”,以慰藉孤苦的思乡之情,然后,在这片水岸边慢慢地终老。不料,朝廷的诏令又到了惠州,责他为琼州别驾,于昌化军(今儋州)安置。

天下皆知,当时的儋州是山凶水恶的蛮南,称瘴疠交攻之地,宋朝官员贬逐儋州是最重的处罚。苏东坡已经62岁了,风烛残年,万里投荒。他带季子苏过一人南下,在雷州,他遇到了弟弟苏辙一家,兄弟泪别,苏东坡终渡海而去。这一别,也成了他们的诀别。

7月初抵达儋州时,朝廷给他下了三条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书公事。他形同罪人,无地可居,只好偃息桄榔林。好在他遇上了侠义的军使张中,张中和土著黎子云兄弟共同倡议集资,在桄榔林里为他盖了茅房,取名“桄榔庵”。

儋州老百姓同情又敬仰着这位落魄的大文豪,常常给他送些吃的,还时常帮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苏东坡虽壮志难酬,但他仍存经世济民之念。《苏东坡在儋州》一书有所记载:他劝汉黎团结,移风易俗;他劝当地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他教化大家讲卫生,指导勘察水脉,掘土打井。

苏东坡对儋州有着深厚的情感,“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就是最好的说明。《儋州文化资源概览》里说:他在儋州三年间,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原文化,他亲手培育了几个优秀的本土学子。他北归的第二年,姜唐佐成为海南的第一位举人,几年后,儋州人符确考中了进士。“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开荒。”身处逆境,不忘耕耘,东坡的胸怀,比海还宽广。苏东坡是海南文化的拓荒人,他为推进海南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

此时,我在荷池的石桥上记起了《荷花媚》: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一阵荷风抚过,荷枝摇曳,暗香浮动,攒百亩荷香敬东坡。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