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三饶“三韵”

发布时间:2021-07-23 09:39:5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张南山

提起三饶“三韵”(饶平三韵),很多人不知道,在没有看到董应周先生编写的《饶平三韵》前,会更多人不知道。三韵为“三韵楼”,即道韵楼、新韵楼、饶韵楼,坐落在饶平老县城西南面的南联村和南新村,互为三角之势。南联以前称道韵、倒塭,因地处城南门外,一九五三年改名南联;南新以前称田寮、田饶,明朝年间,道韵黄氏到此创祖,一九五一年建村,起名南新村。两村只隔一条丰柏线,同说潮州方言,同享民俗文化盛宴。

道韵乡民来自福建的客家人,可他们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放弃客家方言,入乡随乡,说起谜一般的潮州话。潮州话也是闽南语系,可它带密码一样的难学难懂,其韵味又有别于闽南语。列为粤十大方言之首,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每一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民间文化支撑,口口相传,不断更新,使其丰富多彩,传承有序,三饶三韵也是如此。

“倒塭”的由来,元代黄氏祖先决定在海阳县弦歌都下饶堡南面丘陵地带肇基创乡,可住三天后,决定再寻更理想地方,遂向西而行,至大石山下,也住三天,经过反复思考对比,最终还是回返原选地肇基创乡,故起乡名倒塭,后改道韵。

道韵楼乃黄氏所建,为八角三层土楼,因在同类楼寨中首屈一指,俗称“大楼”,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万历十五年竣工,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清顺治四年,黄锦到访,受宗亲之托,挥毫提书楼名——道韵楼

道韵楼以“古、大、奇、美”著称,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巷隔开。正门向北,侧门向东。楼内七十二间房、三十二口井、一百一十二架梯,广场有公井两口,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眼。周长三百二十八米,高十一点五米,基墙厚一点六米。内部建筑有雕梁画栋、倒吊莲花、壁画、雕塑等装饰。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道韵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韵楼始建于清顺治八年,三层土围楼,主楼周长三百米,楼内有六十一间房。新韵楼属狮地,故建楼时在楼门上方雕塑一狮头。传说后来此狮头成精变成一只活狮,经常到外地去咬猪。有一天天未亮,卢厝村有一村民听到猪惨叫声,开窗一看,见一只狮咬着猪从他窗前而过,便开门尾随,该狮行至新楼前即无踪迹。他将此事告知村老大,经核实,便请来法师做法,在狮嘴上横塑一把剑,偶意“狮咬剑”,本想以此能镇住它,谁料左右村落失猪之事继续发生。后来福建一位先生说有办法,吩咐村民将楼内四口井填掉一口,才消停。传说归传说,只增消遣,填井肯定有一个难言之隐的故事,不管真相如何,民间文化已经形成。二○○七年董先生应邀到新韵楼参观,他进入楼内即说:“楼内应有四口井,为何只剩下三口?”村民也未明详情,只知世代有“狮咬猪”之传说。董先生通过周密观察判断,终于确立该井位置。

饶韵楼属于田饶,与新韵楼一溪之隔,明崇祯七年创建。周围土房圈围,结构奇特,有栅寨、城堡,巍峨别致。周长一百六十三米。楼外围三层楼,高九点八米;楼内围两层,高六米;基墙厚一点四八米。楼内房三十二间,每房两进,深十六米,一门一户,三厅二院;全楼有三十三个门,背不相对,设计巧妙;楼中心有公井一眼,还有私井数口,水源充足。

饶韵楼前,立有一块碑刻,上方为“先天八卦”图腾,下方刻有“洪水至此”四字,当地称为“镇水碑”。此碑原先是竖立在村前小溪土坎旁,据说早年每逢洪水泛滥,洪水只涨至石碑下方。村民欢呼雀跃,视为神碑。

镇水碑的来历有一段逸事,明朝末年,福建漳浦县郊有一名叫郭符甲的读书人,为避战乱,流落到田饶,受聘舌耕,他博学多才又精通易学,见乡里屡遭水厄,于是择吉在田饶溪边立下一块镇水石碑,以祈风调雨顺。

后来,郭符甲在田饶村民的资助下,康熙初年上京应试,一举得中,官至翰林院学士。有一年,他出任广东主考,念念不忘田饶乡亲,有意照顾饶平考生,遂有了当期科考场上“大石山浮山,鸡笼山下雨”的掌故。

如今,饶韵楼已经倒平,新韵楼只剩下一门面,唯有道韵楼老且益坚,名扬天下,且目前还在强有力、高标准、严要求的修缮中,再次和游客见面之时,—定令人赏心悦目,感慨万千,流连忘返。

而今登上望海岭,俯瞰三饶全境,新楼林立,车水马龙,风景如画,气象万千,何止三韵?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