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溪西香米熟一夜梦中香

发布时间:2021-08-10 09:27:5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张耿裕

溪西香米熟,一夜梦中香。六月盛夏,溪西村的金色田野,三饶高颜值的香稻又丰收在望。香米、香米酒、香米粉各式农产品,包装得时尚精美,以三饶独特名产推介,线上线下正拓宽着农产品销路,三饶溪西村复兴香稻带领了村民脱贫致富,真真正正使香米飘香了。

我对香米也情有独钟,那醇香浓浓的香米粿,令人回味着思恋的乡情,早年家乡也曾有少量种植过香稻,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鉴因株高产低而抛弃,唯保留一束稻秆至今,不时瞧一瞧,看一看,睹物思稻。尔后,一次偶然在剃头铺中,无意听到一老者讲香米古,于是乘兴采写了一篇《三饶香米有奇传》,见诸于报。末了,对香米稻也不时寻找打听芳踪,几问老农大都言道没有种植了,时二十一世纪初,大凡人家闻知名而不见其稻矣。山水含情,岁月留香。2007年,就在我山穷水尽寻无踪时,恰巧溪西村西陂飞虎伯向我告知他乡里仅存一户种植,我欣喜若狂,当天骑车前往山窝田里一睹久违十多年,未见香米稻的芳容,结果在一块仅一分多地的雨洋田里看到了金灿灿的稻穗。欣喜之余不免拍照存之。我为这位最后坚守传承古稻种植的邱氏老农拍手称赞。当年,不知我出自好奇或许文字爱好,并撰写了一篇《饶平香米何日再飘香》刊发于潮州日报,几天后,不觉引来省级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饶平香稻濒临绝后,目前仅余一户种植。当地热心人士呼吁政府扶持,打造粤东特产品牌。随后市农科中心予以重视关注。并进行5年精心改良培育,使三饶香米从一年一造转变成一年两造,既增产量还使香质不变,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作为三饶香米主产地溪西村,通过引导村民成立香水稻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渠道,开发香米附加产品,拓展网络营销空间,做强做大特色农产品,使“稻”路越走越宽,村民生活红红火火。

中国香米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已有种植,魏文帝曹丕曾对香稻倍加赞赏,说:上风吹之、五里闻香。隋炀帝《湖上酒乐府》也有泳香米的诗句。唐代曾被列为贡米,视之“粮中珍品”。三饶香米则载于清光绪《饶平县志》物产:饶之石壁乡梅峰等处,出有香米,一年一稔与晚稻齐收。其粒大于常米,每煮饭仅用少许,使觉满锅生香,真奇种也。其价也倍于常,粤东惟饶有之。

三饶香米传入饶境史为何时?历来仅凭民间相传为明末清初,但何人何地引入种植却无人知晓!近拜读陈沅《饶平县志补订》之人物篇物产篇,方知三饶香米的来由,志载:播种夏至,扦秧处暑,收获于立冬未小雪初,复有香秔(粳),俗名香米,粒短而肥,收获较常稻少,县城附近有之。属快种赤一种,乃明朝万历之季宣化都大埕李日新孝廉令耒阳时,见其种宜洼田,以东界田多洼,故带之归,蔓衍日广,后人咸思其德。李日新、字举仁、号怀玉,宣化都大埕人,明万历年间任湖广耒阳县令,当在任时见县有快种赤稻(香稻),宜以洼田,乃携归种。洼田为低洼水浸地,三饶俗称“雨洋田”,水分充足但土质贫廋,这恰好适宜香稻之生长,而过肥沃之田地易致稻苗徒长而倒伏减产,另外,“雨洋田”常流溢出“黄金水”是否与香米的香味有关!经专家研究,除品种原因外,系产地土壤及地下水含锌、锰、铜、钛、锶等微量元素所致,异地则不得,其浓香之谜与特定土质有关。所以这种稻谷长在田里就有一股香气,抽穗扬花期香味尤烈,碾出的香米,雪白滚圆,做成饭香味四溢。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三饶香米在美国三藩市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牌奖,香飘海外,为国争光。1963年12月,泰国一侨商,专程来三饶购买香米200斤,每斤出价500港元,一时传为佳话。由于香米稻对生长条件苛刻,属原始古稻,品种老化,生殖徒长,株高近二米,易倒伏,抗病能力差,产量低且销售门路乏力,所以才香不起来。幸喜得到农科部门的更新换代,使香稻重焕生机活力。

历经五百多载的香米,依依承载着乡情记忆,承载着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拥抱美丽的新农村。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