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姑嫂桥头阅古今

发布时间:2021-08-06 09:36:31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文/张南山 图/邓建忠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天,丘逢甲从台湾返回梅州途经饶平黄冈,心情沉重,有感而发写下《过黄冈》:

落日孤城望里遥,北来山势接三饶。

隔林野店人沽酒,拢岸溪船客候潮。

官狃承平兵气弱,地当冲要市声嚣。

秋风吹梦黄冈路,海色濛濛夜未消。

黄冈今日的繁荣昌盛,黄冈河的蜿蜒多姿,两岸走廊的壮丽景象,五座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变化之大足慰丘逢甲在天之灵。

自古以来,水是生命之源,一方面,人与水共生,缔造生命的精彩;另一方面,人类处处受到水的制约。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然而,不管如何,人类在与水的融合和斗争中,总结了大量经验,从此产生了大量民间故事,姑嫂桥下黄冈河,更是如此。

黄冈河在以前曾叫竹筒溪,因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积,灾难不断,故有民谣:黄冈河,竹筒溪,三日无雨过溪好穿鞋,一场大雨洪水冲崩堤。

如今站在姑嫂桥头观望,但见沥青大道宽阔平坦,车水马龙,快乐自信地奔向彼岸,桥下碧水,倒影如梦似幻,媲美天空之镜;联想到黄冈河的前世今生,昔时凶神恶煞,今日美丽多情,令人感慨万端,心中波浪滔滔。

桥是人类与水斗争胜利的缩影,从南山独木桥到陈塘石桥、姑嫂桥、湘子桥,再到海湾大桥,都是人类进步、改造及战胜自然的物证。放眼千山万水,都有桥梁的身影,像一道道彩虹,点缀着壮丽江河。

黄冈大桥又名姑嫂桥,也称关锁桥,为什么叫姑嫂桥?好多本地人都忍不住要问,何况外来游客。每当夜幕降临,姑嫂桥灯火辉煌,五光十色,游人如鲫,不是天桥胜过天桥,然而,姑嫂桥的由来却有一个凄美壮烈的民间故事。

自古以来,西门头与虎头山中间就隔着黄冈河。此处河道狭窄,终年水深流急,把一条驿道切断,有一船家在河里撑渡为生。年复一年,积劳成疾,不幸病亡。

兄死夫亡,姑嫂好不悲伤!借钱把丧事办理完毕,大嫂对小姑说:“细姑,如今有船无人撑,不如卖掉还债。”细姑点点头,听从大嫂主意。有一个想买船的人闻知,找上门来。姑嫂领他到渡口看船,见溪坎下围着一群人,地上摆着一具湿淋淋的男尸,一个妇人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撞头磕额,痛不欲生。她的身边跪着一个小孩,呼喊“爹爹”,催人泪下。原来,撑渡的汉子一死,无人摆渡,南来北往的行人到此只好硬着头皮涉水过河。谁知黄冈河与南海相通,河水总是随着海水涨落。此人不会泅水,时逢大海涨潮,到了河心,被水流三冲四刷,心寒脚软,死于非命。

细姑见状,便对大嫂说:“阿嫂,卖船作孽啊!还是勿卖船好!”

买船的仁兄反问:“你们姑嫂乃女流之辈,船留在这里叫谁来撑?”

“我来撑!”细姑奔到码头,解开缆绳,用力把船一推,纵身一跃,跳上渡船,把竿一点,渡船劈波斩浪,驶向对岸。一会儿,细姑把一船乘客送过河。大嫂大喜,也就打消卖船的念头。从此,姑嫂俩齐心协力撑渡,不单生活有了着落,也慢慢还清欠债。

有一天,船到河心,忽然间,天昏地暗,风狂雨暴,无情的风浪,将渡船打翻,除了姑嫂死里逃生,船上乘客都丧了命,船也漂走。俗话说“五月初一龙教仔”,翻船恰好是这一天。

无船撑渡如何是好,姑嫂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在渡口建桥。姑嫂历尽艰难造了两次桥,都被大潮冲倒。失败乃成功之母,她们原来只用两根直立的木头作桥脚,第三次造桥时,姑嫂将两根桥柱斜插交叉,中间添上一根直柱,这样一来,比过去坚固多了。第三次木桥刚造好,大潮又来了,海水冲呀刷呀,刷呀冲呀,被冲走了二根桥柱,桥身越摇越厉害,危在旦夕。姑嫂奋不顾身跳下河里,死死抱紧桥柱,守了三日三夜。海潮退后,姑嫂不见啦!但桥完好无缺。原来是姑嫂俩变成二根桥柱,保住了这条桥。

为了纪念姑嫂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此桥被老百姓命名姑嫂桥。也从此,半咸半淡的河水在一夜之间变得又清又甘。原来是姑嫂抵挡住海水上涌,所以又称关锁桥。

悲伤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姑嫂舍身救桥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冈人奋勇前进。现在的姑嫂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中间隔离带花草飘香,来回四车道,车辆南来北往,畅通无阻,今日姑嫂桥,正为人类实现美好的梦想,连接上一条快车道。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