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鳄渡

发布时间:2021-08-09 10:12:5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钦智

最近回了一趟潮州,恰好意溪镇召开“鳄渡秋风亭修缮工程设计”专家评审会,我不是专家,也应邀参加,理由仅仅是当地人,知情者。足见领导者对工程的重视和用心。

现今家乡,已建成渡口公园,和南边的湿地公园连线成景,他们计划向北继续扩建,形成滨江长廊,为东城区镶嵌上一条色彩斑斓的边带。

渡口公园的渡口,不是传统的渡口。传统的渡口是鳄渡,鳄渡秋风亭实际上是鳄渡的渡亭。

录入我记忆里的鳄渡,壮观而又神奇。

韩江昔称鳄溪,因江中闹鳄而得名。家乡与江同名,称鳄溪村。沿江两岸的渡口,皆以所在的地名为名,便识认也。家乡也不例外。鳄溪村的渡口,称鳄溪渡,简称鳄渡。唐代韩愈治潮驱鳄,鳄去江清,恶除民安,为潮州留下诗的历史,美的传说。为纪念韩愈,鳄溪改名韩江,村随江改,易名意溪,鳄渡也称意溪渡。

鳄渡就建在意溪寨的门口。枕长堤,傍闹市,右旁有鳄渡秋风亭,供渡客憩息歇脚,左旁有太阳公宫、元帅爷宫两座神庙,为渡口增色,伸向江边的祭台,也是观赏江景的好去处。石牌坊式的寨门,门额上镌刻着“潮东雄镇”四个大字,署名蔡元。蔡元官至总兵,意溪寨的缔造者。气势非凡。

出寨门,沿伸向江边的石砌台阶,拾级而下,就可登舟扬帆,迎送来往渡客。昔时交通,陆行十分艰辛,水路是交通要道。鳄渡不仅是意溪对外交往的门户,也是这一带山区乡民,实现城乡交流的动脉。借助鳄渡,往返城乡,最省脚力。由是,渡客纷至沓来,热闹异常。

鳄渡开横直两渡。直渡南向至金山前,横渡则在西岸北堤。秋天,宽阔江面,金风飒爽,叶叶小舟,皆收竿停棹,扬帆借风,或往西,或返东,或溯江南来,犁波破浪,纵横驰骋,只凭艄公操帆掌舵,出现“横直双渡口,一帆三面风”奇景,被列入潮州八景之一:“鳄渡秋风”!

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或临水览胜,或登高远眺,观看秋风送帆,吟哦祭鳄绝唱,把历史和风景,一起咀嚼品味。游人留下许多诗文,见于史册的,有清诗人郑兰枝和郑昌时等的诗作。郑昌时的《鳄渡乘风》诗,还特地加注:“旧云鳄渡秋风”,在“汇城东北”,把诗景的位置,也写明白了。

月换星移,沧海桑田,似在瞬间。转眼,鳄渡湮殁了,古寨坍塌了,神庙了无痕迹,只剩下颓败的鳄渡秋风亭,在废墟中顽强守望。废墟之旁,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在迅猛兴起,席卷的浪潮已波及废墟。废墟将重新披上新妆,古今相溶是新装的底色,也是长廊向北延伸的重要部分。

小小渡亭,承载的历史分量,着实不轻。已经进入重修的程序,勘查、设计、论证,定稿,施工在即。

按照专家们的考证,亭子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依据令人信服。但也不足为奇,历史久远的文物,能保存至今的,都是经过反复维修呵护的,何况一个经风受雨的渡亭?最引人想念的还是那块失踪了的“鳄渡秋风”匾额,于今亭上的横樑,还留存着悬挂匾额的钉钉。

上辈人传下的话,亭上的匾题,是大书法家吴殿邦所书,十分珍贵。有人质疑,潮州八景是从清代开始流传的,吴殿邦是明朝人,难道他有先见之明?

翻阅历史资料,吴殿邦为枫溪人,博学多才,能诗善书,为明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正五品),因涉魏党案,于崇祯年间,被革职回家。赋闲期间,移情山水。意溪为郡之郊,枫溪近邻,曾有“东胜化城”美称。丞相陵墓、竹溪隐址,名山古寺,鳄渡风光等众多名胜古迹,都留下许多明清游客的脚印和诗文,吴殿邦应是其中的常客。也许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吴殿邦鳄渡乘舟,近览远眺,被“横直双渡口,一帆三面风”所织成的江中锦绣感动了,舍舟登岸以后,铺纸捉笔,直抒胸臆,写下“鳄渡秋风”四个大字,而被保存流传,也是可能的。这仅仅是猜测,且作存疑。

存疑和悬念,可以引发探索,引向深邃。重修的鳄渡秋风亭,将是长廊中一处重点景观,一扇窥探历史的窗口。驰思遐想,神游所及,不仅是潮州八景的一角秀色,古寨的古风古貌,文公的奇闻异事,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心醉!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