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藏书之检讨

发布时间:2021-08-13 10:19:40 来源:潮州信息网

坐拥书城是早年间立下的一大宏愿。脑海里浮现出诸般景象,差不多都是成语: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黄卷赤轴,左图右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乐也融融,心领神会,得意忘言,默而识之,拈花微笑,叹为观止,浮一大白,击碎唾壶,携册高歌,拥书之乐岂逊乎高牙大纛、南面百城哉!

在藏书的原始积累阶段,工薪微薄,靠的是节衣缩食,惨淡经营。“文革”结束,图书开禁,最喜特价书市。我曾著文描述当时情态:“闻书市,即欣然前往,偏向万头攒动中混迹,步艰难而腿不酸,汗淋漓而兴未减,你踩我脚,我碰你腰,一声抱歉,相顾嫣然。倾一月之饷,作半日之掷,换得大背包鼓鼓囊囊归。出得门来,骑车上路,清风爽然而至,不亦快哉!”

藏籍渐丰之后,书架、书橱,整合为书房问题,突显出来了。区区斗室之内,不但架满橱溢,案上、床上也充塞着书,甚至桌椅之间、床榻之下,无处不藏书,端的是“坐拥”了!固然有“南面”之威,却又生出“逼仄”之感。我幻想着,假如有二三间书房,或者这间书房面积达到四五十平方米……呵呵,还是现实些吧,我不敢随着心性、由着兴趣购书了,竭力做到“少而精”,不过每回逛书店,不扔点钱总觉着不够意思,待过了一段时间,蓦然回首,书房更加拥挤了!

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书到用时方恨多,为查阅一段资料,翻橱倒架,爬矮登高,上穷碧落下黄泉,满头大汗之际,更满面尘灰烟火色。于是决心来个大整顿,或曰大裁军、精简机构,然则行动起来又颇多顾虑,此书或还有用,暂缓处理,彼书相随多年,情若袍泽,所谓不抛弃,不放弃,这样一来,大整顿成了走过场,满溢之患有增无已。好不容易盼到儿辈置房,我只占得略大些的一间,“逼仄”依旧。藏书一分为二,一线书迁徙新居,二线书守望老屋,呜呼,阳春有脚书无脚,我那两间分隔的藏书们做不到东食西宿啊!

我渐渐悟出点道理来,人生有限而知识无涯。人怎么可能读尽天下书?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满饮不过一腹,藏书“求全”原是不切实际的奢望。更何况现代科技发展迅猛,自应尽情享用最新成就。有次,我为查阅郑板桥的一句诗,翻书翻得好累,老同学语我,何不“百度一下”,我顿开茅塞,几十秒钟即大功告成。自然,话又说回来,网络虽佳,究竟不能替代纸样出版物。作为一介读书人,我承认我到底喜欢一卷在手满室生辉的境界,或三星在户,或旭日临窗,慢斟酒,细品茶,不击键,莫上网,只有鸣沙般的翻书声……呀,此中滋味唯识者自知,岂肯与他人分享?

藏书原为阅读,为致用,我的读书亦如是。我以为书之为用,大体可分为读和查两大类。无论读、查,均可再分为“常”、“偶”、“不”三种情形,即常读者、偶读者、不读者,常查者、偶查者、不查者。查类书多指工具书、资料书,包括古代的类书,一般只查阅不通读,自然,也有以读工具书起家的,听说编词典的王云五便是,当属特例。普遍的是读类书,不论何方读书人,其藏书都有常、偶、不三种,其间不读之者,看官或以为可怪,缘何花钱却不读?其实现实中比比皆是。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就枚举了不读的现象:“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并指明不读的因由,“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也许读书人便是这么可怪!藏书不读,而借书则速读。记得“文革”中,我向友人借阅《基度山恩仇记》,友人声言,全四卷不得一次借齐,须还一卷,再借一卷,我然诺,白天上班,晚上阅读,晨起还复借,四夜读毕,完璧归赵,之后凭记忆向亲友又讲了四夜,亲友如痴,至今犹历历在目。这自然也属特例。

应该说,藏书中大量神气活现占据地盘者,当是“鸡肋”之类的货色,更有××会议赠送的图书,甚或文件汇编一类的玩意儿,至多存放一段时间,终竟要犁庭扫闾,摧陷廓清,或送书商,或卖破烂,固不计毫厘之进项,实指望腾出空间派作有用。

藏书其实不须多。文人的一生,极而言之,充其量,能够精读百部经典,足矣!

郭启宏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