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3 10:05:0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邱喜桂
乐山大佛头像
一只铜盘,盘里盛两只眼珠,鲜血淋淋,场面非常恐怖。
托盘神态自若者叫海通禅师,看盘悔之不及者是嘉州郡吏,卑鄙无耻,隐去其名。
这是乐山大佛开凿时的一个传说。
真有此事吗?也许有!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大佛,并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在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碑记说,唐开元初年(713年),有佛门海通禅师,见山下三江淙流激湍,万仞山崖壁立陡峭,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尊慈祥的大佛,精廓出佛的法相,而开凿的山石坠入江中,江流因巨石的堆积而变得平缓。
海通禅师礼佛心诚至极,救助万民的心愿宏大。当时这里有一贪婪的郡吏向禅师索贿,禅师说:“我的眼珠可以剜去,要索取佛财是决然办不到的!”(“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发怒说:“你试将眼珠拿来!”(“尝试将来”),海通剜出双眼捧在盘里递去(“自抉其目,捧盘致之”),郡吏见状惊恐不安,逃离现场,痛悔前非(“吏因大惊,奔走祈悔”)。
韦皋和海通是唐朝当代人,碑记应该是实录,不会把虚无缥缈的传说写入碑记。也许受韦皋碑记的影响,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海师洞”,并撰《凌云山海师洞记》,海师洞口站立着的海通禅师雕像,就书有“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八字。
韦皋的碑记,透露出几个信息:一是始建大佛者确是海通,二是海通剜目保佛真有其事,三是大佛是弥勒佛,由他修成了。
碑记说,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贵州人,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本名清莲。他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法师,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最终来到嘉州的凌云山(乐山)上,在这里搭起一间茅屋修行。
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聚凌云山麓,水势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大佛,“易暴浪为安流”。于是,他行遍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用来开凿大佛。
为什么凿的是弥勒佛?因为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初衷是一致的。
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佛转世,借老百姓对弥勒的崇拜,为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正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全国雕凿弥勒之风大行。
按佛教说法,佛国世界中有三位相连续的佛。第一位是过去佛,称为“燃灯佛”,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给他授记。第二位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第三位,即这位弥勒佛,释迦牟尼给他授记,称未来佛。
大佛开凿到肩膀,海通禅师圆寂,工程停止。
大约过了十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以加快工程进展。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韦皋碑记说,贞元初年,天子命我镇守西南边陲,于是招募各种工匠,筹划工程及征调民工。从脚下的莲花宝座上及于膝,着手续修的未完工程有将近百尺之高。贞元五年,朝廷下诏各地修复废旧寺院,我即下令调集工徒大规模动工,并拿出俸钱五十万补充造佛经费。佛身用丹采加以绘饰,并用金宝加以装点。
至今,佛脚建造完毕,佛像全身成形,莲花宝座浮现水上。庄严的弥勒大像如自天降,如从地涌。各种设施都已完备,“相好”的要求均已达到。于是,我将建造大佛的全部历程作一记叙,用以昭示这一伟大功绩。
剑南西川节度、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兼云南安抚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中书令、成都尹、上柱国、南康郡王韦皋。贞元十九年十一月五日。
碑记最后,韦皋列出自己一长串官衔,以示庄重!
这样,经三代工匠的努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90年才完工。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仅脚背宽就有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还有数百上千尊石刻塑像,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是如何起到治理水患的?它的原理和都江堰一样,都是起到分流的作用。夏季降水量多,水流增大,流速加快,湍急的水流到了修建于三江交汇处的大佛后,降低流速,从而达到分流的效果。
1200多年了,为什么乐山大佛巍然端坐在三江汇流处,风雨不动安如山,“金身”不败?
原来,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在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登记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我们下行到底部,坐在大佛脚趾上,几人只坐一小角。原路返回,一亭有摄影者,独具匠心。借大佛平行之高度,让人摄影。镜框里有多种形象,摸大佛耳朵的,抠大佛鼻子的,托大佛下巴的,神态各异,不拘一格。摄影者各起照名,如“财大气粗”、“佛性禅心”、“佛保平安”等。我就要张“佛性禅心”吧,摄影者随声附和,连说如此最好。闪光灯一亮,留下了我与佛同在的“佛性禅心”照。大家依意各各留影,乐趣无穷。
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禅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是的,应该感谢这三代人,他们,一高僧二高官,心有灵犀,薪火相传,同雕大佛。乐山大佛才能与泰山、黄山、武夷山同为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四山”之一山!
仁者乐山,大佛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