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这里,每天都在上演“过河拆桥”

发布时间:2021-08-27 10:12:16 来源:潮州信息网

每天傍晚五六点钟的时候,广东潮州的韩江上,都会上演“过河拆桥”的名场面。

一般来说,说起过河拆桥这个词儿,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诸如忘恩负义、卸磨杀驴一类含的词汇。

不过,这里的“过河拆桥”,就是字面儿意思,是

被“拆”的这座桥,叫,潮州极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当地人更喜欢称呼它为湘子桥。

湘子桥不一般,它不是单纯一座桥梁,而是由共同构成。

白天的时候呢,十几艘船只连在一块,与桥墩一起,构成一座浮桥,供人们来往;到了傍晚,人潮散去,会有专门的工人把小船解开,以便通航、排洪,这便是“湘子桥充满巧思,但造起来却不容易。有多不容易?光是时间就花了,从南宋,跨越元代,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搞定。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了方便韩江两岸的人来往,当时的太守曾汪提议在韩江上造一座桥。

但是韩江的情况很特殊,水流湍急,泥沙淤积特别严重,若是建普通的桥,很容易。一旦再逢雨季,也是大问题。

为此,大家想出了造舟为梁的办法,在水中建一个桥墩,然后用船相连,需要通航或泄洪时,就再解开船只。

三个多月后,一座由1个桥墩和86艘木船组成的浮桥建成了,韩江两岸往来便利了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的那个夏天,一场大洪水袭来,瞬间便将桥了。

没了桥,交通就不便,潮州人与外界的交流变得也不怎么畅通了。这桥还得继续修起来。

不久后,当地人开始尝试。这一次,桥墩由1个变为9个,但很快,于洪水。

就这样,建了毁,毁了又建,从最初的1个桥墩,变成9个,18个,一直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足足用了359年的时间,才终于建成了一座24个桥墩的大桥。

广济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往来,也成为明清时期潮州通往闽浙地区最便捷的。不仅如此,桥上还形成了桥市,上有酒楼、茶馆、商肆,人们不仅可以在上面做买卖,甚至能在上面听曲看戏。桥下也成了“”,潮盐运往长汀,都是要从这条广济桥上过,潮州也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广东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