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礼多人不怪乎

发布时间:2021-08-31 11:05:10 来源:潮州信息网

咱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字为中心组成的词就有很多:礼貌、礼让、礼节、礼数、礼赞;礼俗、礼金、礼花、礼物、礼品、礼拜、礼服、礼炮、礼堂;敬礼、典礼、洗礼、聘礼、巡礼、受礼、施礼、献礼、观礼、失礼等等。有这么多常用词,足见礼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俺潮州是诗礼之乡,学者王鲁湘多次来潮州采风,他接受《潮州日报》记者采访,谈到潮州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说到潮州的诗礼文化像盐溶于水一句,让所有潮州人听了觉得特别受用,我的理解是指其无处不在,几乎无形却味道浓烈。

他是从哪里感受到呢?我以为是从潮州工夫茶中体味出来。你看看,潮州人只要来了客人,必以工夫茶待客,单单那冲泡过程的繁复、精致,就足见热情之中饱含着相敬与尊重的礼数。

当然,厝边头尾相处的和谐,大街小巷相遇的问候,虽很平常,却显示着礼数的芳香。

我国的礼仪,内容很多样,有传统的,如拜年;有现代的,如教师节。有很大的,如开国大典,有很小的,如相逢点头。有行动的,如乘车让座,有静态的,如别开声干扰正睡觉的人。有对物的,如拜月,有对人的,呵,对人的可就很多很多,单对别人的尊称,就可写一篇长文。

童年时,在故乡闲间当个见习茶童,听到长辈说了一句“礼多人不怪”,至今一直记得。我一直理解为对人要有礼貌,至于什么程度就叫多,从未思考过。长大了,见的世面多了,就觉得这句话有商榷的必要。

小区一楼住户后门都有个小外埕,有人用来种花木。这天,一楼住户退休了的老师早起正一心侍弄花木,从楼上下来的胖大妈要去买菜路过,扬声喊:“王老早,人老养花,有利健康,又美化环境,真好”。王老师回身点头微笑。

胖大妈买菜回来,王老还在侍弄花木,她又扬声喊:“王老呀,还未收工?都遍身重汗了。“王老没回头,只点了一下,算是听到了。

一会,刚回家的胖大妈带孙儿下来活动,对王老扬声喊:“王老真勤快呀!弟弟,快叫老师公,小朋友嘴要学甜……”

王老师没等小朋友开口,起身进客厅去了,留给胖大妈祖孙一个背影。

友人阿海的父亲是个知书达理的长者,他家三代人同住,热热闹闹。海爸宣布:“家无常礼。”在家内不用一见面就相借问。我很久以前听阿海介绍这种家风,印象很深。这天一起喝茶,我就介绍胖大妈与王老师的故事,阿海哈哈大笑,因为他爸也有近似的遭遇:邻居一位老兄,见面必寒暄,有时刚刚相借问了,才走了几步,他有事回头,也省不了再一句问候。海爸烦不胜烦,找到老兄的兄长说:“厝边头尾,一天十多次见面,告诉令弟台,以后在门脚见面,不用相借问。”

现时,大家都使用手机,微信好友、熟人很多,都上百上千了,你是不是每天早上一起床,手机上就有十几位来祝早安的。

有吧,那你逐个回复吗?

不复太不好,人家有心有意有礼貌,你不复,人家不怪你失礼,也会以为你出了情况。

复吧!说实在,很烦,浪费时间,要命的是,对方仍乐此不疲,天天来内容相同,图案一样的“早安”,弄得你一早就很不安。

有朋友就斩钉截铁,不复,坚决不回复,他就不来了!

上面胖大妈及微信友的例子,说明“礼多人不怪”实则是“礼太多人必怪”。

那么,礼少呢?

依我看,在现今这个交往频密的社会上,礼少点没什么不好,但千万别少到零,那就是无礼或失礼了。

有例为证。

就在那一组天天问早安的微信友,总有人毫无预告就突然前来按门铃拜访。

明明可以发条微信先告诉一声,说大约几时来访,让主人有个准备啊。突然而来,主人往往脚忙手乱啊,你来拜访是看重,不先告知却缺乏尊重。

礼太多不好,太少也不好。

适可才好!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