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听戏

发布时间:2021-09-03 10:49:4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林道远

“戏”本是看的。听唱潮曲,曲中有“戏”,听曲如同看戏。在家乡金石听唱曲,还能听到唱曲人的故事,可谓“戏中有戏”,听曲如听戏。

我喜欢以貌取“角儿”。初见演员郑克,料定他演“净角”。果然,不用化妆,敦实的身子、宽阔的脸庞,往台上一站,便活脱脱一个“乌面”。唱“薛刚反唐”,一曲《深仇未报心如焚》唱得十分投入。看到家族三百多口都活埋在铁生坟,万分悲愤,两眼圆睁,浑身颤抖,一曲下来,汗流浃背。有趣的是,他是我的老邻居,忆往事开口便说:“小时候我十分羡慕你上白下蓝的‘海军装’,见到便尾随,还爱偷食你家果园的黄皮果……”他父亲在戏园前开缝纫店,剧团演员来朴戏服,看到郑克,都说长大最合适演“乌面”。父亲和三叔懂弦乐,有意培养,常拉他唱曲,有时候高音上不去,父亲用尺子敲打,外嬷看着心疼,说“又不是靠它讨食!”。三叔说,“严师才出高徒。”15岁那年,父亲要带他上府城考戏校,因干活累睡过头,错过了考试机会。后来郑克靠自学,唱盘一听就会,会唱乌面、老生、老丑,模仿能力很强,成了家乡“梨园”的名角。在《杨子连抢亲》中他出演主角“小公子”,演得活灵活现,一炮打响,村里来请戏,专点这个节目。演出时可忙了,一个晚上要洗三次脸,一洗小公子的“白鼻头”,二洗薛刚的“花脸”,三洗亲王的红脸。有时候看到武畔(打击乐)缺人,汗顾不上擦便去打锣……

郑克“一家人一棚戏”。他的大姨燕卿是石门蔡村演戏的女主角,我家户口曾落在那里,小时候我们是“舞台姐弟”。我家门外有口古井,井边开阔平整,绣花娘常在这里绣花唱曲,晚上支一只小灯泡,成了舞台,还是“奴仔”的郑克,同他细姨燕贤在井边扮演潮剧著名折子戏《井边会》,成为美谈。郑克的亲舅妈燕芬早年是镇上广播员,金嗓子,爱唱歌跳舞,文化站第一个唱曲,潮剧《智取威虎山》扮演“小常宝”一发不可收,既演戏,也当“票友”,一唱二十年。乡里“闹热”,郑克一家到大姨那里,开家庭潮曲演唱会,好不热闹。

海虹是我的外甥女,在家乡也是个好角儿。她出演的对手戏《双回窑》、《我俩都是忠良后》,声情并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海虹是“海南仔”,支援海南建设的父亲带她返乡时同时带回来一个稀罕的小收音机,能够收听潮剧。母亲是文艺骨干,村里演出的潮剧《红珊瑚》扮演“珊妹”。她领着一帮绣娘围着收音机边绣花边唱曲,女儿在花规边很小便成“戏精”。海虹听觉出奇的灵,远处有潮曲,别人听不到她听到,还能分辨是哪个剧团唱的曲子。有一天她到金石宫前逛夜市,正逢三都祠唱戏。她看得十分投入,熟悉的唱段跟着哼,被“伯乐”发现。司鼓林绍平鼓动她:“你也唱一曲?”海虹勇敢地登台,唱了一曲《梅亭冻雪》,从此成了这个舞台的“闺门旦”。参加唱曲没多久,到外乡演出,有位演员临场感冒,让海虹“救场”。头一回看到台下观众黑压压一片,照她的话“惊到肉冻冻习(颤抖)”。心想“勿舍衰‘金石团’”,镇定一下,出色完成了任务,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金石乡,乡情深,千年历史文脉留。进士薛中离,状元林大钦,庄严甘露寺,桑浦好洞天……”一曲《东莆金石是故乡》,听得我心潮激荡。我和演唱者林楚云同是仙都村人,她把对先贤的崇敬和家乡的热爱,倾注于演唱之中,唱得乡人和游子热泪盈眶,还特意送给我曲谱。她是十分抢眼的“女小生”,拜过师,扮相唱功都好,是“梨园”的台柱子。瞧,她领着八位女演员着旗袍、擎红灯款款走出舞台,一曲《千百年潮曲唱不尽》,载歌载舞,耳目一新。楚云的妹妹楚呤也十分出色,姐妹在《古道别》中扮演母子,《莫愁女》、《京城会》中扮演夫妻,是金石“梨园”的“并蒂花”。

“哎嗨……”幕侧传出叫场的老丑声,台下一阵躁动。吴楚平扮演的算命先生惟妙惟肖,一出场几句“口白”便引来满堂笑声。开口一唱,场上立即安静下来,谁不欣赏他那优美独特的老丑曲。潮州市的戏曲演唱比赛,他进入决赛获得了优秀奖。要不是过于紧张,出场前忘了“哎嗨”的叫场被扣分,他有望取得名次。吴楚平的成才来之不易。当年为了练“痰火声”(丑角特殊的声音),他拿一个冬菜罐挖一个洞扣在嘴巴上,早上放鹅时,在田野上嗡声嗡气地吼,他说“激到面红贡赤”。饶平潮剧团发现他有潜质,破格录用,因是家中老大,不允许,去了三个月便被叫回来垂车棚(踏水车)。他没有放弃,改革开放唱卡拉0k时大显身手,在金石“梨园”脱颖而出,成为“名丑”。

“票友”是“梨园”的一道风景。每当月上树梢,家乡的曲乐之声便掠过田野,飘上夜空。潮曲爱好者一展歌喉,互相客串。金石“老生”黄桐茂,音色好,开始拿手唱民歌,天生“老生”相,唱潮曲也一鸣惊人。美丽转身之后,很快入戏,十分崇拜著名“老生”张长城、黄盛典。他和彩塘“老生”曾锦元是出了名的“票友”,周边、邻县的曲乐社,处处留下他俩的身影。一次在前山村听戏,看到了他俩合作的折子戏《让天下百姓尽开颜》,桐茂演魏征,锦元演李世民,两人旗鼓相当,掌声热烈。桐茂让我看手机里的照片,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采风,他俩的表演摄入镜头。

在林迈村听戏,开场锣鼓中两把唢呐齐鸣,演奏者黄旭鹏和黄楷烁是伯父侄子俩。伴奏时,两人轮流操二弦当“头手”。旭鹏起初并不擅长弦乐,因为年轻有组织能力,在黄厝巷村被投票选为“儒乐社”社长。过年“闹热”头一回组织大型庆典活动,被人视为外行领导内行。从此他下决心学艺,拜名师,交乐友,先学唢呐,后攻二弦。汕头每有潮乐名师做客乡下乐社,他认真求教,亦师亦友。功夫换来行内的刮目相看,成为金石曲乐团的头手。村里一位老乐手临终时叮咛他:咱们村曲乐很早便出名,新加坡出过碟,出过“琵琶王”、“唢呐王”,要“传承”呀!于是旭鹏从自家做起,培养侄子考进了汕头戏校,培养孙女黄楷芬成为出色的女鼓手,眼下正教小孙子吹唢呐。前些年,旭鹏受金石镇政府的委托,率队参加潮州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孙女司鼓、侄子领奏以一曲《乐百花开大锣鼓》荣获金奖,他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家乡“听戏”,别样心情。每有灯火明亮处,喜气洋洋,曲如长歌,乐如天籁,乡村不再寂寞。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