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潮州刺绣灿若花国级非遗几度春

发布时间:2021-09-06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绣、抽纱、珠绣,潮州三大刺绣工艺先后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潮绣是入选首批名录的传统技艺;2014年入选名录的潮州抽纱更是有“南国名花”之美誉。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潮绣、潮州抽纱这两朵民间艺术奇葩的魅力。

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与广绣合称为粤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潮绣以立体生动、金碧辉煌、构图饱满的金丝绒线垫高绣法有别于其它绣种。潮州人喜欢戏曲,潮剧精美的戏服都融入潮绣技艺,戏剧的繁荣也带动了潮绣的发展。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教授 杨坚平:在全国所无的就是阔嘴人物绣,而且钉金垫高绣,是全国任何地方都无法和我们比,清代到民国初期,与大量民俗活动所需的车彩、床裙、椅披、神袍、戏衣蟒甲有关,潮剧的蟒袍和战甲,既展示豪华庄重,又非常有气魄。

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麟毛千万般。说的便是潮绣的百变绣法,一针一线灵活起落,数百针法绣缀世间万物。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教授 杨坚平:潮绣在全国刺绣中很有特色,第一是刺绣用料特别多,纸质、丝质、棉质、麻质等材料都被潮绣拿来用,第二个特色就是绣艺,除了钉金绣之外,还有金绒混合绣、蚕丝绣、人造丝绣、珠绣、头发绣等等,绣种之多是别的地域的绣种无法来比较的。

被誉为“针线上的艺术”的潮绣,解放后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贵宾,并在国内外各种艺术展中大放光彩。潮绣人还将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婚纱礼服设计推出潮绣龙凤褂,其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的特质,一度在艺人大婚仪式上引来无数赞叹。潮绣设计与婚纱礼服的相融,更是让潮州的婚纱礼服走俏全球。

在潮之洲,潮水往复,海洋文化也为潮州刺绣带来了海外气息。十九世纪末,当西欧抽通工艺遇上潮州民间刺绣,诞生了通珑秀逸、精巧淡雅的抽纱工艺。有着“南国名花”之称的潮州抽纱,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以针线缝锁抽口,再加花纹刺绣,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幻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

“潮州抽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祝书琴:潮州抽纱的浮雕感觉是非常细腻的,抽纱的针很细,一针针尤其是在扎枝时,做盘金绣扎枝是0.2至0.3公分,抽纱的扎枝是一个纱缝挨着一个纱缝的,非常精致。我们是用法国进口的法丝,瑞士进口的玻璃纱,棉线是细到34号,很精细,绣起来很光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潮州抽纱盛极一时,是潮州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和城乡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最高时达1亿美元。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高档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惊艳四座,被誉为“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最精尖产品”,荣获金质奖章,使潮州抽纱更加声名远播。

活态传承焕新彩 历久弥新逐潮流

在时代大潮中,潮州传统刺绣工艺难以避免受到冲击,有的甚至濒临失传,如何传承发展、重现辉煌是眼下迫切需要突破的难关。

潮州抽纱受体制改制和市场需求下降等的影响,于1993年起规模化生产停滞,如今处于被保护、亟待抢救状态。

“潮州抽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祝书琴:来学抽纱的人少之又少,现在来学的都是一些高校的研究生,都是层次比较高,懂得抽纱的珍贵,是做课题做学术研究的,抽纱的传承在理论上已有高层次的、学习研究的年轻人投入进来,但是真正实操的太艰难了,年青的人不乐意学,里面一些针法濒临绝迹失传。

从民间工艺到文化瑰宝,靠的是一代代刺绣艺人的坚守和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三大刺绣的传承发展更需要市场的催化,让艺术与产业“两条腿”走路。

“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庆先:要有好的思路,适应这个市场才能发展下去,才能保证潮绣不断层,虽然做的人少,但是只要有市场,必定有人去做,东西要细、要精、要实用,才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发展下去,才能坚持下去,才能带动整个行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刺绣传承人将传统的刺绣作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潮”味十足的传统刺绣技艺。

“潮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佘燕璇:潮绣本身是手工品,是非遗产品,价格还是比较高,所以在文创方面就比较着力去打造,然后进入非遗直播间去销售,所有作品都是为了市场去打造,更多的是做销售产品,用于日常生活。

刺绣工艺易学难精,在快节奏时代,能够静心拿起绣针的年轻人为数寥寥,但也有一些年轻的传承人接过前辈手中的绣针,正以崭新的方式让传统焕发新生。孙天诚就是一名“绣二代”,他提出了将数字IP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观点并投入实践,将潮绣与游戏产品等跨界结合。

孙庆先的儿子 孙天诚:企业他们简单给个图稿,我们再来修改反馈,给我们的图案比较网络化,卡通形象的,这也是一种突破和挑战,因为针法不同了,表现方式也不同了,家家户户都会有,会更多出现在大众眼前,也是传播的一种方式。

年轻的传承人以更年轻的心态和视野,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让这一幅幅带着温度的刺绣作品传递更多的可能性。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非遗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潮州抽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祝书琴:最好是从高校开始培养,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要长期的不是短期的,工艺的基础要有扎实的工夫,在学校专门钻研刺绣,我们都愿意上学堂、到学校课堂去教学生,这是责无旁贷的。

“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庆先:越多年轻人来学习,这传统技艺才能不断层,才会发展下去,现在重点是培养年轻人和孩子从小学起,首先培养兴趣,眼光不要看太近,不要向钱看,才能学到手艺。

“潮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佘燕璇:在重视传统技艺和培训的同时,产品还是要培养推广的人员,如何把非遗产品和旅游、生活、文创结合在一起,再推广出去。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