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文明创评

潮州珠绣:指尖珠光璀璨绣出国级非遗之花

发布时间:2021-09-06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珠绣工艺源于潮绣,广泛运用于日常装饰上,亮片明珠经针线穿梭,在纺织品上缀成典雅的艺术图案,提升了产品的颜值和品质,焕发出璀璨的艺术之光。近期,潮州珠绣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闪耀珠光遇上新潮设计,产生别样风情,珠绣将华丽的美感表达与时尚的设计风格相融合,为婚纱礼服的高贵加持,在国内外展台上绽放异彩。珠绣工艺向上可奢华、向下可亲民的属性,在生活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粤绣(珠绣)”省级传承人 黄伟雄:珠绣主要运用在四个门类上,第一个门类是在服装上的运用,婚纱、礼服,包括旗袍,羊毛衫、时装上钉珠;第二是在服饰方面,包括珠绣袋、腰带、披肩、珠帽、珠鞋,还有和服装配套的领围、耳坠、项链、头饰等;第三是日常用品,口红盒、小钱包、装眼镜的眼镜袋、珠绣相框,钥匙包、茶杯垫、书签、珠帘等;第四个是艺术品。

珠绣应用到日用装饰上的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珠绣因为材质独特、工艺别致在海外大受欢迎,这才让珠绣逐渐成为潮绣的新品种。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给潮州珠绣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粤绣(珠绣)”省级传承人 黄伟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工艺美术,包括刺绣行业都非常支持和重视,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珠绣行业开始兴旺起来,到了九十年代后,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做婚纱、礼服、珠绣袋,当时最高峰时是有1600多家企业。

市婚纱晚礼服协会常务副会长 郑剑波:这一行业自从中国入世后发展是很快的,最初最高峰时,一天接了7个客户,7个客户来自美国、中东地区、欧洲各个地方,因为入世后市场放开了,企业可以自主出口,非常多国家的客户就直接找到厂家。

“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这句话描述的便是当时的场景,做珠绣一度成为潮州妇女小孩帮补生计的主要技能。

珠绣从业人员 黄金莲:到了结婚那会儿,又要照顾孩子,又拿点珠绣的手工活来做,可以补贴家用,又可以照顾孩子,又能打理家庭,一举两得。

珠绣从业人员 蔡娟云:到了八岁,放学回来,也会拿针来学习珠绣,到十多岁就会跟着母亲去拿一些活儿来做,可以有零钱可以买吃的,近十人都在巷口做珠绣,边做珠绣还边聊天。

直面困境适时而变  活化非遗未来可期

“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已成为时代记忆。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工业化的便捷和广泛应用给制作繁复的非遗手工艺带来冲击,潮州珠绣也面临着市场萎缩、人才断层的困境。如何“危”中寻“机”,如何让这项非遗“活起来”“走下去”,也是广大珠绣人的时代命题。

目前在珠绣生产一线,无论是车间全职工人还是乡间兼职绣工,大都以大龄女性为主,几乎不见年轻人的身影。

珠绣外发人员 许湘玲:做珠绣活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社会发展,大家就去企业做陶瓷、贴花纸之类,做珠绣的工价不是很高,所以只剩一些老阿姨,才拿一些珠绣活在做,补贴家用。

潮州珠绣的出路在何方?业内人士认为,必须让传统融入现代,适应市场变化;不仅需要生产性的传承,还要着力于非遗传承下的再创造,珠绣才能焕发新生。近年来,不少珠绣企业积极转型升级,拓宽产品类型和销售渠道,在疫情影响下,一些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战国内市场。

市婚纱晚礼服协会常务副会长 郑剑波:对国内的市场,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品牌;第二需要研究国人的需求,就是要有传承,中国元素是什么,如何运用到婚纱礼服里面来;第三是从高端去着手,从每个人的个性,为他们着想去设计。传统的东西也需要政府在这行业的政策支持,使大家不会忘记这行业,加入这行业,这行业才能生存下去。

在打造珠绣品牌的同时,珠绣传承人不忘在艺术领域潜心钻研,积极探索传统珠绣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目前,不少传承人致力开创“珠绣+研学体验”“珠绣+文化旅游”等融合形式,延续非遗的生命活力,也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进教材”活动,开启对非遗的启蒙教学。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粤绣(珠绣)”省级传承人 黄伟雄:希望政府层面能开设对刺绣学生的培养,包括珠绣、潮绣、抽纱,作为学校一个专科,专业的课程来培养。现在都有进校园,百名大师进校园,做非遗传承教学,但都是学校学生的兴趣班来学的,如果能做成专业课程,如陶瓷、潮菜都是开设专业课程来培养,那会更好,培养专业人才,以后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去发展。

关于文明创评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