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南方日报专访潮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广延: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力促经济发展“双提升”

发布时间:2021-10-12 11:39:41 来源:潮州信息网

南方日报专访潮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广延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力促经济发展“双提升”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202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潮州考察。一年过去,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深情厚望已在潮州大地化为生动实践。

“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为潮州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使潮州迎来了力量加速集聚、活力加速迸发、动能加速壮大、环境加速优化的全新局面。”日前,潮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何广延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一年来潮州全市上下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紧紧围绕“把潮州建设更加美丽”发展目标,统筹推进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潮州将全面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潮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这一年来,潮州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潮州还将如何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潮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何广延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三环集团时,提出“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重要嘱托。一年来,我们主动担当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潮州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根本性、系统性、整体性提升。一是在研发攻关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国内技术短板和“卡脖子”难题,持续强化5G通信用MLCC、半导体封装用劈刀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光通信用陶瓷插芯、电阻器用陶基体、氧化铝陶基片产销量均居全球首位。二是在机制改革上精准发力。实施“科创12条”“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推行“大项目+后补助”机制。大力实施高企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后备军”梯队、“一对一”辅导、“专家团”服务等机制,新增高企56家、总量达129家,均创历史新高。三是在平台载体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政企协同、产研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统筹推进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共聘请院士4名,在职人员硕博士占比达77.14%;三环集团成功组建全省唯一一个省先进陶瓷材料创新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增数量居全省第4位,累计建成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104家。

接下来,潮州将大力整合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坚定不移走好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主要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围绕陶瓷、食品等传统产业走“专新特精”发展之路的技术需求,在陶瓷原料、食品包装等方面创新突破,推广应用无人车间、“5G+工业互联网”“经济智脑”等新技术、新模式,以“三化融合”赋能产业升级。二是与科研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扶持作用,全力支持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超强化梯度材料”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致力打造“实验室+高企+创新平台”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全力打通科技研发“最先一公里”与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三是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实施好“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认定、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研发团队,努力让人才成为潮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最大红利”。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潮州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潮州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化“危”为“机”,逆势上扬?

何广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在于畅通内外循环,全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领域堵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等的调整重构中,潮州具有四方面基本优势。一是机遇优势。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使潮州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发展黄金期,中国平安、中建四局、万科、中科分子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走进潮州、投资潮州,为潮州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提供坚强的引领和强大的支撑。二是市场优势。潮州是“中国瓷都”“中国食品名城”“中国婚纱礼服名城”,拥有三环集团、凯普生物等一批“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卫生洁具、光通讯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集聚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三是侨乡优势。潮州是中国著名侨乡,素有“三个潮州”之称,大量旅外潮人和潮籍侨胞分布在北上广深等国内城市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是我们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人脉资源和拓展渠道。四是区位优势。潮州地处“双区”“两个合作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连接点,拥有全国地级市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场以及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对台直航港口,随着宁莞、大潮、潮汕环线等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粤东城际铁路等一批区域性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潮州作为粤东交通枢纽的“空港铁高”叠加优势愈发明显。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潮州还存在如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升级亟待提速、资源约束亟须破解、营商环境仍需提升等问题和短板。我们将站位大局、把握大势,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角色和定位,认真按照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战略部署,积极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找准新定位。准确定位潮州在“双循环”“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中的位置和作用,积极当好产业溢出“承接地”、资源流动“中转站”和宜居生活“后花园”,在“湾+带”协同联动中乘势而上、借机发展、加速跨越。二是抢抓新机遇。深刻认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历史性重大机遇,依托凤泉湖高新区等“4+7”产业发展平台以及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等科创平台,深入实施大招商机制,面向“双区”以及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实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不断增强潮州的竞合力和内生力。三是发展新经济。充分发挥潮州产业基础扎实、市场空间广阔、资源要素齐备等良好条件,深入实施2万亩“工改工”、工业技改、园区建设等工程,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努力将潮州打造成为“双循环”体系的重要节点。四是塑造新优势。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书记李希关于“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的指示要求,深化招投标、投融资、审批服务、财税征管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创新,全方位优化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用电、用能等要素保障,努力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双循环”向潮州流通汇聚。

南方日报: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一年来,潮州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来,潮州将如何继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做强做大实体经济?

何广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长马兴瑞关于“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指示要求,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命脉,紧紧抓住“产业集群”这个重点,结合省委、省政府“双十”战略性产业部署,全力打造陶瓷、现代农业、临海、文旅、应急五大产业集群,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提质、反哺城市发展。一是聚焦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实施《潮州市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政策,加快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陶瓷、食品、服装等规划指引,坚持传统与新兴“两条腿走路”,同步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老树发新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二是聚焦市场主体,培育产业梯度。全面加强“小升规”和“四梁八柱”企业认定等工作,新增市场主体3.27万家,增长53%,推动88家工业企业完成“小升规”,创“十三五”以来新高,预计今年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将突破1000家。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凯普、顺大2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零”的突破。三是聚焦强链补链,狠抓重大项目。全面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碧桂园智能卫浴、华瀛LNG等百亿级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城建投”“文旅投”“i潮州”等重大平台建成投用,成功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总投资577.4亿元的269个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四是聚焦平台建设,夯实发展支撑。大力推进“4+7”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2万亩“工改工”项目,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6亿元,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支撑和用地保障愈发有力。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走实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全力以赴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促经济发展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围绕做好“专”字文章,我们将科学谋划布局产业发展平台和村镇工业园的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制造业“1+5+N”工程(即打造1个世界级的陶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壮大食品、服装、印刷包装、不锈钢和水族机电等5个在国内名列前茅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前沿新材料等N个新兴产业集群)为引领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体系。围绕做好“精”字文章,我们将坚持“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发挥三环光纤陶瓷插芯、凯普HPV检测等“单项冠军”的标杆效应,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和专业赛道上加强创新研发和开拓攻坚,不断厚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示范标杆。围绕做好“特”字文章,我们将倍加珍惜陶瓷、食品、不锈钢等八大传统特色产业积累形成的产业链条和市场渠道,以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工业强基、质量提升等系列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做好“新”字文章,抢抓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机遇,瞄准海上风电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大唐发电、华瀛LNG、中科分子态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大项目,加快打造产业经济发展新支柱。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他鼓励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起而行之,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这一年来,潮州城市面貌有哪些亮眼改观?未来,潮州将如何继续推进城市建设,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何广延一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的重要嘱托,落实好李希书记关于“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的指示要求,围绕构建“一江两城一海湾”空间发展格局,高质量构筑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新空间,全力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一是呵护好古城,彰显“古”的典雅。我们大力实施古城提升计划和工艺美术“八个一”工程,着力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三区一都”,统筹推进古城139处登记文物点、1288处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镇海楼等文化地标动工建设,广济桥获评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顺利通过“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复评。二是建设好新城,打造“新”的美丽。我们以韩江新城开发建设带动城市扩容提质,实施北溪综合整治等总投资737.6亿元的66个韩江新城重点项目,韩江广场、世界潮人文旅项目等引领性项目加快建设,“一江两岸”发展格局全面拓展。三是完善好配套,构筑“美”的典范。3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21个城中村整体风貌提升加快推进,城区主次干道实现黑底化全覆盖,三江连通、引韩济饶等现代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城市服务更趋完善、城乡面貌更加美丽。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潮州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自然山水禀赋,突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系统性、人民性和严肃性,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样板城市,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在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我们将紧紧围绕韩江和北溪等城市发展新轴线,科学谋划推进一江两岸、潮州古城、韩江新城以及江东岛、仙洲岛等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努力打造潮州“城市之眼”,推动潮州实现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的新跨越。在推进城市基础建设方面,我们将深入实施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体育馆、城市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系统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同时,大力推进外环大桥、砚峰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粤东城际铁路等城市“大通道”建设,着力构建航空、高铁、城轨、公交等“无缝衔接”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在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方面,我们将依托“i潮州”等城市“智慧大脑”,聚焦“交通堵”“停车难”等痛点堵点问题,加快建设智行交通、智慧监管等大数据平台,结合创文创卫、交通安全整治年等重点工作,科学推进治堵、治涝、治污、治危等“四治”,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实现弯道超车。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潮州如何落实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山水林田湖系统化治理?

何广延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关于“让韩江秀水长清”的殷殷嘱托,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绿色成为潮州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一是推进生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加紧编制《潮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台实施《潮州市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度,完成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推动韩江上下游4市共同签署《韩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备忘录》。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韩江干流潮州段长期保持Ⅱ类以上水质,并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验收。二是推进综合整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枫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枫江深坑断面水质自6月7日起连续达标。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4.5%,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无害化焚烧处理。三是推进环境管护,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探索应用“互联网+”“无人船”等智能化监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主要河流水质自动监测体系,32个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和42个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点建成投用,环保监管执法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南方日报:今年初,潮州动员全市上下坚决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并印发《潮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意见》发布以来,潮州营商环境改革已取得哪些成效?接下来,潮州将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

何广延《意见》实施以来,全市围绕“2021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处于中等水平”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服务,以背水一战的姿态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城市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硬实力不断提升。一是群众办事更省心。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成集合市县两级65个部门560个服务事项的“i潮州”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集约化程度居全省首位,成为全省首批开通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地市和首个实现“数字住房”一体化平台全域覆盖的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二是政务服务更贴心。创新实施招投标“评定分离”、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代办专班”等机制,全市“四办率”实现翻番,企业开办、出口通关等服务效率均高于国家和省目标要求。三是融资服务更安心。推动省“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建成投用,创新实施“风险画像”“融资白名单”等措施,全面降低企业贷款融资门槛。截至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43.83亿元,增长21.5%,增速居全省首位;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0.4%,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5.7%。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深入实施《潮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其一,突出法治化建设,打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我们将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探索推进营商环境立法,并依托“i潮州”、省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等现代智慧监管平台,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建立企业产值与能耗、纳税挂钩机制,严格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加大涉税违法行为整治力度,切实保障诚信纳税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利。其二,突出便利化建设,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我们将探索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区工作,全力实施投融资、招投标、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探索推广政企“茶话会”、企业“直通车”、项目“专班车”等机制,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用能等问题,全力打造管理效率高、服务水平优、综合成本低的服务型政府。其三,突出市场化建设,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环境。我们将大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等措施,全面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商事登记改革,探索实施包容审慎市场监管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