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造福万代都江堰

发布时间:2021-10-11 09:37:2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邱喜桂

大水汹涌而来,一座都城,顷刻之间成了泽国。守城的兵士和百姓成了鱼虾,军民淹死者十多万。

这是成语水淹鄢城的由来。这水,不是山洪暴发的水,也不是天降暴雨的水,而是水渠引来的水。

二王庙里“六字诀”

说的是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城(今湖北省襄阳市北),直抵楚国别都鄢城。

鄢城距离楚国国都郢都很近,楚国集结重兵于此,阻止秦军南下,秦军久攻不下。

白起受农人低水升高灌田的启示,想用鄢水淹鄢城,但鄢城在高处,鄢水在低处,怎么淹?白起请来了成都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查勘地形后,绘制了一张导水图,提议通过烧山筑堰的方式,筑起堤坝,将鄢水导向鄢城。

白起听从李冰父子的建议,在鄢城西百里处筑堤蓄水,修筑长渠直达鄢城,一声令下,开渠灌城。那条引水的长渠,后人称之为白起渠。

这是最近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情节。但有专家指出,水淹鄢城时,李冰24岁,不可能带着青年的儿子来鄢城。在淹城的所有资料中,也找不到李冰来鄢城的记载。

《大秦帝国之崛起》共40集,有三处提到李冰: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献导水图水淹鄢城;长平之战李冰运粮援秦军取胜,都是史实,只水淹鄢城有争议。

我猜想,也有一种可能,李冰虽然没亲自来鄢城,但不排除白起有派人去请教过李冰,都是秦国官员嘛。

白起水淹鄢城这一战役,堪称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刻,因为它以最小的损失达到了最大的战争效益,而且也逼得楚国最后向秦国投降,这才给了秦昭襄王一个东出统一六国的机会。

白起渠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水渠,现真实地存在于我国湖北南漳县和宜城市之间的一座古老水利工程,也称为“百里水渠”,与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合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然,这低水高淹的办法,人们都相信非李冰莫属。因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居功至伟,秦人尊他为水神!

游都江堰,任谁都会提到李冰父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成就了刘邦刘备们的帝皇之业!

都江堰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存在、年代最久、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8级。它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结果,后期修建的二王庙、青城山道观都严重受损,而重灾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却完好无损。

青城山与都江堰都处于此次地震发生地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时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没有受损的迹象,仅是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8级大地震,震中都江堰的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几处重要设施都安然无恙,可见当年设计就具有防震性能,仅这一点,你不得不对李冰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2000年底,都江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李冰如何修建都江堰?资料记载可谓车载斗量,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精妙绝伦地概括了治水要领。

六字诀是都江堰渠首枢纽立面布置的法则,最早见于梁李膺《益州记》。“万世治水者法”、“治水之法”、“检江立堰之法”、“千古治堰之要诀”等,历代评价甚高。

“深淘滩、低作堰”,高度概括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施工原则。

“深淘滩”,是指宝瓶口以上的内江河床里淤积的泥沙,每年岁修时都必须挖去,以保证河道畅通,满足内江灌区所需水量。“低作堰”是指飞沙堰不能作得太高,以免灌区洪水泛滥。

“六字旨,千秋鉴”,这六字经受住了长期历史的考验,因此有“法垂六字”之说。

维修此堰的关键是在“低”、“浅”上下功夫。不宜过高,过高就会减弱它的功能。低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保证春灌用水流量相应的水位高程来确定。

深淘滩与低作堰,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它用朴素的哲学思想,以一深一浅、一引一分正确处理了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故历代都把这六字诀奉为至宝,代代相传,成为维修与护理都江堰的必遵之法。“六字诀”对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的治理,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游都江堰,其实跟看别的溪河一样,没有特别之处,同样奔流不息。只有游二王庙,才能看到俯览图,赞诗颂词,加深对李冰劳苦功高的理解。

二王庙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阶下影壁上,邓小平题写的“造福万代”四个黄色大字,赫然夺目。

二王庙有两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

其一、一门两禹,

六字春秋。

上联颂扬李家一门出了两位大禹式为民治水的伟人,创下的业绩世人永远不会忘怀;下联评赞李冰提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治水诀,光照千秋,永垂后世。

其二、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对联赞颂的是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李冰修建都江堰,从此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对联表达了对李冰不辞辛苦,建造都江堰的由衷赞美。

两联一义,都是赞颂李冰父子和李冰治水“六字诀”!

都江堰,至今仍在造福人民!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