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1 09:11:08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关全
中国的古民居,是华夏建筑的千年瑰宝。在粤东,我们津津乐道于饶平的道韵楼、澄海的西塘之类的古宅。殊不知,在华夏的广阔大地上,美轮美奂的古建筑,数以千计。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我有幸造访了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下的查济村,这是号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
查济村里,只有小虫们在马头墙下窃窃私语,书院的青石桌上不知谁遗落了一本《论语》,让不识字的秋风翻来翻去。满地的疏影不是横斜的梅花,却是一扇扇镂空花窗在日光下淡淡的忧伤。
虽古朴却不失典雅,历沧桑倒也还如旧。难怪专家说,它是目前为止,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慎终追远”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祖先崇拜是一种古典而又悠久的“民间祭祀”,动用再多再昂贵的工艺装饰都不嫌多啊。其它,像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令人叹为观止。
在查济,能与祠堂相媲美的建筑只有牌坊了。仁让坊矗立在村口,“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核心的精神要求;“让”乃中庸之道,谦和忍让是对个体在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存的贞节牌坊是为一个叫徐秀姑的女人而建的,上书“奇节性成”四个大字,据牌坊上文字分析,徐秀姑十四岁到查家来,尚未成婚,未来的丈夫就死于疾病,从此她即以处女之身守寡一生。她很可能是冲喜而来。这个牌坊也许反映了查氏族人对徐秀姑的内疚之情,立个牌坊来高度赞扬她(这使人想起了潮州龙湖镇的“婆祠”),但同时,我们也能想像,在封建社会,男权社会的力量是多么的权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为大”云云,是两宋理学摧残妇女的精神枷锁,牌坊从建筑美学来说是美的,而背后掩蔽的分明是妇女的隐痛人生!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廊廓大多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山墙造型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古朴典雅。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巧妙地运用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叠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
全村原有桥梁、祠堂、庙宇各108 座,由于岁月沧桑,现只存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但已经弥足珍贵了。查济,不愧是一方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四座群山像巨掌环绕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