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生命渠

发布时间:2021-12-27 08:40:1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张胜迪

这里的冬天,晴朗的天空泛着那种高远而清冷的蓝。通往大山的公路旁,火棘结成了诱人的红。芒花一直绵延到山里,花絮长如缨白似帆。大山内外,峰眉紧锁,层峦叠嶂,竟然有一种人迹罕至的孤单。沿着崎岖公路,我们一路颠簸,朝团结村走,去探访那条神奇的生命渠。

还记得第一次去团结村是2017年,我听着那首刚刚问世的《大发渠》:“远山的清泉,乡亲多年的期盼,当代愚公,带头向大山开战,历经多少风霜,受过许多冷暖,大发渠通向乡亲的心田,泉水哗哗来,圆梦山水间。荒坡变良田,鲜花开满山,道路越走越宽,人人笑开颜……”这是《花茂人家》词曲创作者袁庆品写的,听得人泪流满面。那次没能见到黄大发老支书,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看着陈列的工作笔记、报告、表格,都是用那种最老的信笺和作业本写的,已经泛黄成岁月的样子。再看看当年凿渠的钢钎、锤子、蓑衣、斗笠……让人震撼不已,可以想象当年修渠的种种艰辛和不易。

我因为恐高没敢一个人去看渠。

就在2019年夏天,老支书来花茂人家了。他应中央电视台CCTV-3节目组邀请来花茂村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特别节目的拍摄。当时我作为返乡创业代表也在受邀的四个人(黄大发、张胜迪、王治强、赵梅)之列,才得以与老支书见面。

那天,老支书坐在花茂人家院坝边的桂花树下,一边看我做线装的手工本子,一边给我讲修渠的事,他是那样亲切、慈祥、充满传奇……那天的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光芒照耀着大地。

第二次再去团结村时,老支书从人群中一眼把我认出。他过来握着我的手,嘘寒问暖,仿佛久违的亲人多年未见。大家都说他的手掌特别温暖,那时那刻,我对这双宽厚的大手有万语千言。

那天围在老支书家小院儿的人特别多,基本上都要和老人家合影,还想听他唱山歌,老支书就站在屋檐下苍凉地唱:“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听着八十多岁老人揪心的歌咏,让人有种难言的心酸。

如果时间允许,在场的人都想把老支书修渠的事再听一次。于是“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在大山之间回荡了一遍又一遍。

老人说:“来的人呐,要我挖肝挖肺地讲修渠的事,就像被掏空了一般。”这种质朴的语言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建党百年,黄大发老支书被授予“七一勋章”,整个遵义都沸腾了。看着他老人家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我也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为我们的老支书骄傲啊!这一次我想:到了冬天,去团结村的人应该少些了吧!我想去看看他。

遗憾的是,这次老支书去城里了。

他的孙子说:“我给爷爷打电话。”

我说别打扰他老人家!这一次我想好好看一看大发渠。

我们把车停在马路边,沿着木栈道往山上走,不一会儿就到了。看着平缓的栈道,清澈的流水,并不觉得山势险峻雄奇。我们尽情呼吸着大山里没有一丝杂质的空气,恰似闲庭信步,好不惬意!一段栈道结束之后,渠边做了铁护栏,扶着护栏小心翼翼往前走上百米,就止步不前了。因为前面的渠修在悬崖绝壁上,又没有护栏,就感觉特别危险。只好望崖兴叹!站在护栏边往山脚下看,发现下面的路细若一条飘带,缠绕在大山之间。深不见底的峡谷,竟让人腿脚有点发软,手心冒汗。一时间这条有着7200米,历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的天渠,彻底打破我想象的局面。

细细想来,如果站在山脚往山上看,这条渠就像缠绵在山腰的一根丝线,如果蹀躞在渠上,人就渺小如一粒尘埃。可是当年我们的老支书,为了子子孙孙那一线生的希望,为了村民能吃上大米饭,他要经过多少风霜雨雪,饱受多少困苦磨难啊!眼前的十万大山,撑破了我的泪腺。

临别前,我站在大发渠党史陈列馆那儿,看见高速路的桥拱已经合拢了,像一道彩虹。老乡说再过些日子,这条幸福路就完全通了,去趟仁怀二十分钟,去趟遵义半个小时。说话间脸上泛起笑意。

此时我的脑海里,是这条路通车后的样子。我的耳际,却回荡着老支书对这条生命渠曾经的呐喊:“渠修不通就拿命来换!”而今这一切,在绿水青山之间有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