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文化,广东阔步新征程的底气与动力!潮州元素重“人文教化”

发布时间:2022-02-11 08:58:43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堪称一部文化史诗。

我们的祖先,创作了《尚书》《易经》这样的旷世奇书,创造了书法、水墨画等朵朵文化奇葩。从“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到“格物致知” “天人合一”,中华文化总以其广阔的胸怀、深邃的思辨和独有的形式,让世人为之神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永远是中华民族坚定前行的最强底气。

粤剧、武术、潮绣……古往今来,南粤大地盛开文化之花。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着这片土地的根脉所在。这些年来,文化的力量助力我们跨越全面建成小康,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以启示,百年的奋斗给我们以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必然也必须成为我们矢志前行的动力之源。让源远流长之中华文化汇聚成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磅礴潮流。这,便是新时代文化之愿景。

文化根,民族魂

《周易·贲卦》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天下,是与武力征伐相对的一种建立并维系国家的方式。秦始皇灭六国后,把“书同文”作为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首要事项,便是这种观念的一种体现。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文化”常被认为是一国一族之根源,被视作“国本”。只有通过人文教化,让人民接受、认同并内化同一文化,才算是实现真正的天下一统,国家和民族才有进一步兴旺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的根脉,始终构成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曾遭遇许多艰难与险阻,神州大地也免不了在分分合合中迎来朝代更迭。但一种共同信念是始终不变的:中国是一个建立在中华文化之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奋起抗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中华文化作为精神支柱。

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延绵至今的特殊存在,也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总是以其博大,对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展开双臂,在不忘本来基础上博采众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中华文化得以在历久弥新中始终传承至今,才有了中华民族血脉的延绵不断。

中华文化的根脉,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谈起“文化”,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种神圣、一种庄重。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深深熔铸在我们的身上,通过历史积淀构筑起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堪称无可动摇的“中华魂”:她会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对忠诚,同时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更加兼具“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的豪情壮志……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难时期凝结出的最高精神结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同时领导和推动中华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

忘不了悬梁刺股,也忘不了水滴石穿。时至今日,中华文化仍时刻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这个民族最深刻、最根本的东西,时刻为每一位中华儿女提供无可替代的精神养料。无论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下大同”的追求,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家国情怀,又抑或是仁恕宽厚的为人之道、处世方法,凡此种种,不仅让我们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更时刻体会她给我们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带来的经验启示。

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们立足的永远是神州大地,我们背靠的永远是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也是我们前行道路上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文化强,民族兴

九月九,重阳节,不少潮州人除了登高,还少不了另一桩大事—祭韩愈。祭韩是当地一个重大的节日,祭典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整齐有序地向韩文公画像行礼。祭典还会搭建戏棚请来潮剧团演出助兴,戏台上的演员要身着戏服走下台来,向韩文公画像行礼。

1000多年前,韩愈为潮州人民带来人文教化,同时也开启了这片土地兴旺发达的历程。潮州人民为此修建了韩文公祠,把潮州山水改称“韩山”“韩江”。“文化”之于我们先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窥一隅可观全局。强秦二世而亡,“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忽略了人文教化被认为是重要原因。而每逢国家昌盛,封建君王则以修典尚文作为盛世的最好注脚,《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始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吹打下,中华文化曾被认为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阻碍之一。“全盘西化”“再造文明”的主张并不鲜见。但是,任何从总体上、根本上改变中华文化的尝试最终都归于失败。历史和事实反复说明,有了中华文化,才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强大的引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才能越走越踏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不可动摇的思想支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不可更改的历史原点。无论是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一旦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就必然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也不可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新时代的文化要有新气象。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历史在曲折中前行,任何文化都必须在风浪中接受挑战,获得新生。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本来就不断经历着大浪淘沙历程。因此,继承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道必答题。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我们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民族复兴构筑精神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无可争议的使命落点。新时代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世界期待我们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这是当代中华文艺“走出去”,更好服务民族复兴千秋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重要任务。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同时又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有力的“强心针”“动力源”。

文化兴,岭南旺

2020年2月19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武汉方舱医院悄然出现来自广州的一份“文化大礼”——119张小林漫画被贴在武汉方舱医院内墙上。

“陪爷爷聊了会儿天,我就跟爷爷说今天有漫画展哦,我带你们去看看。”在抗疫图文日记里,福建漳州医疗队护士洪桂兰记下了患者们和小林漫画的“新相知”,瞬间获得全网关注。

这是广东文化在抗击疫情中的一个闪耀瞬间,也是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成长的一个最好注脚。统计数据显示,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是无可争议的文化大省。

为了让全省文化建设进一步由大而强,十年前《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横空出世,由此开启了一段广东文化发展的黄金之旅。

十年来,广东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数字出版产值跃居全国首位,动漫产值和游戏收入也在全国遥遥领先,分别占全国的1/3和逾70%。在文化产业投资和消费双重驱动下,广东文化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2018年已经达到9.61%。文化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时至今日,发展文化和发展经济能不能同时搞好,有没有冲突,这已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文化兴,岭南旺,成为全省各地最真切的发展体会:

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全国第一个以党刊发展史为主题的展览馆“百年党刊文脉馆”在古朴的祠堂建筑群中建成开放。近年来,文冲街道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主动保留下有800多年历史的陆氏大宗祠古建筑群,打造“广州幸福里”文脉主轴,把传统文化和红色文脉进行融合,既让居民们记住乡愁,又为古村增添新的红色文化打卡点。

行走在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的乡间小道上,目力所及,郁郁葱葱。小桥流水之间,一排排、一栋栋灰瓦白墙的精致小楼交错掩映,宛如一幅恬静秀美的山水画。近年来,平远县打造“大美平远·五彩乡村”,将民房管控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浓厚客家风情的小村庄,处处萦绕令人神往的美丽乡愁。

2019年12月3日,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过山“谣”》在广州上演。“瑶族歌谣、音乐特别好听”。从瑶族歌剧,到惠州龙门农民画、潮汕英歌舞、英德九龙小镇农耕文化……一张张广东农村文化名片,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自信。

随着乡村振兴在全省铺开,农村文化繁荣兴盛的景象,在南粤大地上不再是凤毛麟角。随之而来的,则是乡村旅游成为新风尚,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让乡村文化进一步走出小天地,走向大舞台。

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将为我们标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航标。对于广东文化产业来说,在十年文化强省的高速推进后,而今我们亦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秋风送爽,稻花飘香,今天的岭南大地上,我们对振兴中华文化、兴旺岭南文化,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可靠而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自觉,当然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这是不可不察、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动力。

我们都希望中华文化强起来,我们都盼望岭南文化旺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对标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目标,对标民族复兴大业对文化事业的新要求,我们都应当力争在“两个大局”中做民族复兴的积极推进者;我们都应当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把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任务放在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位置,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书写岭南文化新篇章。

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的文化事业,将在新时代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一棒接着一棒跑,我们的中华文化,必将为这个民族阔步新征程,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提供强大底气与不竭动力!


来源:南方杂志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