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4 15:12:1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李福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在传统节日元宵的丰富多彩的节目中,老少咸宜的舞龙灯显然是重磅内容。前些年,潮州还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舞龙灯艺术盛会,可谓万人瞩目,极一时之盛。
中国人为什么要舞龙灯,有何渊源呢?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龙已成为华夏先民的图腾,是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有呼风唤雨、消灾驱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潮州举办的那次全国性舞龙灯艺术盛会上,有来自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市的代表队,表演了多种多样的舞龙灯。有一支代表队表演的是以稻草缚成的草龙。这跟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情形相当吻合: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另一支队伍表演的“板凳龙”特别引人注目:由每个表演者肩扛一只板凳,前后板凳相互接续,形成一条特殊的龙,这个节目极具原生态,尤其富于民间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至于“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竹篾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且说当其时,代表潮州出演的是龙湖镇的队伍,他们的动作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戏水之龙,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龙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顺势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次第有序,复杂异常,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我想,全国性舞龙灯艺术盛会,不管怎么精彩,潮州的观众所能看到的,也只能算是华夏大地上舞龙灯艺术的一个“微缩版”罢了,因为,舞龙灯的形式太过多样了,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啊。据说,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这叫做:“谁将星移万点,月满千街,腾飞蛟舞龙,隘通衢,挽留春色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