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漫谈“大城所城”

发布时间:2022-02-22 08:52:0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吴汉谋

“大城所城”(下称“大城所”)也叫“大埕所城”,全称是“大城守御千户所”。“大城所”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是现在国内一处保存比较原始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大城所”北接福建南部,濒临南海东北部,处我国东南沿海要冲,军事位置非常重要。据史料记载:大城所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古城呈四方形,内设有三街六巷;城垣高2.7丈,周长643丈,宽1.6丈;面积约435市亩。“大城所”是明初卫所制度的产物,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所城初始设制为正千户两名(正五品),副千户三名(从五品),百户十名(正六品),官兵1125名。这种规格在当时同类配制是为较高。

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为安定国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统一军事机构——卫所。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始在全国建立的“卫”有二十八个,“所”有六十五个。那时候正是我国东南沿海倭乱不断,在这沿海设置“卫所”自然成了重中之重。于是在浙江、福建、广东,朝廷分别派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安陆侯吴杰这些重臣到所在修建城防卫所。吴杰是吴复的儿子。吴复跟朱元璋同打天下被封为安陆侯,后加封黔国公。吴杰继承父爵也加称安陆侯。据民间传说,朝廷派吴杰(当地有说是吴钩,其实错了)来东里建造大城所,原计划城围南至赤坎山、北至小金山(当地人说小金山上现保留有原城隍庙旧城墙)。只因建城开工不久,地处南边的龙湾村“灵气”受到压杀,出现“鸡卖(不会)啼、狗卖吠”等“亡乡之兆”。念其龙湾本族姓吴,与吴杰同宗,城围故而被缩小成现在规模。城建成后皇帝问吴杰“鲤鱼在(城)池内还是在池外”。吴杰说“在池外”。吴因此获罪。史书记载吴杰在洪武二十八年(城成翌年)被降为南宁卫指挥使到广西剿贼、将功赎罪。吴杰被降罪是否与此次建城有关不得而知。

“大城所”之建造还与一个人物有关,他就是当时广东都指挥使花茂。据《明史》(卷137)记载:花茂在明朝初年任广东都指挥使时曾向朝廷上言:“广东南边大海,奸宄出没……飘忽不常。难于讯诘。不若籍以为兵,庶便约束。”他同时向朝廷奏请在广东沿海设置广海、碣石等二十四个卫所,明朝潮州卫及所设五个所城也在其中。这五个所城分别是靖海(今惠来)、程乡(今丰顺)、蓬州(今汕头金平)、海门(潮阳)、大城(也叫大埕,今饶平)。这些城所后来在抵抗倭寇平定乱贼起到很大作用。“大城所”在同期闽粤军事海防位置更是举足轻重。

明朝在地方先后设置的“卫所”总数有几千个,后来兵员更是增加到近两百万。清朝建立之初也曾沿袭卫所制度。到了康熙年间,为减轻这些军事设施所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朝廷对全国卫所进行大量裁撤。先是将河南、福建等地将卫所拆除,而后其他地方也不例外。大量卫所归为地方管辖,原有建设对称遭到肆意破坏,这就是现在很难见到保存完整所城的主要原因。李明春在《海疆卫所古城觅踪》说:“目前这些(沿海)所城有迹可寻的尚有40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有22座,其中山东1座,江苏1座、浙江4座、福建8座、广东7座、海南1座”。大城所尚没有列在其调查之中。据本人翻阅一些资料,得知当今沿海城所经过后期重修之后尚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深圳大鹏所,福建泉州崇武所,浙江壮浦所,其它大部分只剩一些残垣断壁。就说汕头蓬州所、厦门中左所,这些都只剩些城门断壁。“大城所”确实是一处保存比较原始完整的古城堡。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城所”不但城墙范围完整,四方城门无缺,还保留着四分之三以上的古城垣,里面的古物遗址更是枚不胜数。城里面三街六巷格局还如原貌,“石狮巷”、“益家巷”、“苏厝巷”等仍保留原有地名。那些神庙、寺院也保留齐全。“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元天上帝庙”、“华光大帝庙”、“先农庙”、“开江王庙”、“龙尾王庙”、“元帅爷庙”、“大伯爷庙”等分置地点没有改变。“白衣庵”、“鹤松庵”、“宁福庵”、“乐善庵”(在西南城外)等庵堂佛座仍在原有位置。还有那些祭祖念源的祠堂,如“张氏宗祠”、“杨氏宗祠”、“郑氏宗祠”、“许氏宗祠”、“林氏宗祠”、“李氏宗祠”(在东门外)仍分布于巷街市井。城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及遗址还有“古戏台”、“大衙校场”、“所城文昌祠”、“贞孝坊”、“古驿站”、“吴氏旧居”、“六眼井”、“四眼井”、“二眼井”等等。至于那些石刻石件,人走在城里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古石作品主要有追念曾在这里为官任职将仕功德的“德政碑”“去思碑”,有用于建筑构件或标志的石柱、石墩、石匾,有劳动生产用的石磨、石臼等等。这些每一件每一字都满满记录着岁月沧桑、风雨沟痕。

“大城所城”地处闽粤交界,军事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粤东第一哨。六百多年历史,大城所不但成为研究明清潮汕文化一处活化石,还 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据明代陈天资《东里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倭夷寇东里。大城所原设以备倭也。至是倭掠东里,百姓皆趋避城内。东门百户顾实开门纳之,民免于难。其西、南、北三门百户韩、马、谢皆闭门不纳,遇害甚众。事闻,帝命械至京师。太祖曰:‘是闭门百户来也。’皆斩于市。仍传首本所枭示,子孙革袭,永不调补。至今大城所止七百户,其三所皆缺,谓之缺所。”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到:乱世之中一处偏远地方,几个小官因玩忽职守,祸及民众触怒“龙颜”竟受如此严惩,可见当时统治者之良苦用心。再据《东里志》记载: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4)秋八月,倭寇自海面进犯围攻“大城所”。城里军民奋力抵抗,击退倭寇一次次进攻。保长陈天佑受鸟铳所伤仍坚持战斗,终因伤势过重不治牺牲。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初六,倭寇从柘林登陆。守城千户夏琏决然率兵迎敌。夏千户交战中不慎落马仍坚持奋战,最终英勇殉职。同年九月十七日,山贼联合倭寇袭占“大城所”。长美、上里乡兵联合攻入北门杀死贼兵头目,倭寇头目也被千户于瑛缉拿。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倭寇自闽南再犯粤东上里。土舍王真率军赴援,战斗中不幸遇难。次年元旦凌晨,闽粤大盗吴平勾结倭寇,集结五千贼兵从山道直袭“大城所”,城被攻破。贼寇随之对城里实行洗劫,街头巷里陷入火海,凡世积蓄书被烧毁一空。贼寇在城里为非作歹一个月,将所城变成人间地狱。到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福建海盗曾一本兵临东里。戚继光派镇守“大城所”部将王凤山与闽参将张元勋联合在竹林堡设下埋伏,将其全部歼灭。经过一代代人的奋力抵抗,闽粤一带贼兵倭寇终于平息下来,“大城所”周边也恢复了安宁。

六百多年过去,大城所经历了无数风雨。市井街巷人来人往,一代代人过去,一代代人过来。他们也许大多互不相识,但曾经在同一个地方住过,在同一个城门走过。他们有的不远万里出外奔波,至今在欧美、在东南亚留有他们的后裔子孙。这些从“大城所”走出去以及他们后代不乏科学家、企业家。二十多前年,有台湾桃园吴氏宗亲到潮州饶平寻根。据他们所说其祖先是在雍正四年由始祖母带吴门四子前往开基置业,今在此一带已经繁衍出吴姓后人已达三万多人。因为在他们先人留下的族谱里,发现有“饶平柘林东界所城内刺仔脚”这一地方字样,所以对自己祖先在潮州饶平深信不疑。到了前年,他们一行十一人又到大陆寻根。经过我询问当地老人,得知大城所西北真有“刺仔脚”地名,旁有吴厝井、吴厝祠,由此肯定告诉他们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大陆祖根就在大城所内。像这样在外血脉,从大城所传衍出去还不知道有多少。

近年来,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文物保护,挤出资金维修了北城及东城部分城墙。如今“大城所”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眼神殷切、期待地关注着周围的变迁。牢记历史、记住乡愁,肩负使命、开拓进取,正是当今时代潮流。愿“大城所城”能成为振兴乡村一块靓丽名片,为她搽亮、为她梳妆正亟待大家的努力。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