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5 08:58:57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陆利平
好多年前,我还在外面打拼世界,回到饶平之时,我拨通了卢惠平的电话,他告诉我住在县城的具体位置。我对他说,这个位置我不熟悉,于是他从周边大参照物说到小参照物,末了,他说如果实在不行,你到车站我再去接你也行。我说,知道了。那是我们高中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联系,在我们这一代人,高考时能挤上独木桥,真的是天之骄子,惠平挤上了,是十分令人羡慕的。
后来,我继续在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做一个小小的注脚,与惠平联系更多只是在电话里进行,到了联系比较多的时候,是我打了一个回马枪,出人意料地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这时的惠平除了工作上顺风顺水之外,他的书法已小有名气了。
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时,惠平的画画在他家乡那所几百个学生的山村学校中破天荒地得了100分,从此学校黑板报由他负责。在读中学时,时有美术课写毛笔字,那时没有字帖,他对着印刷体依样画葫芦,老师表扬他的的字写得最好。在考上广东省林业学校之后,见到一本《柳体中学生字帖》,如获至宝,自己规定自己每个中午趁同宿舍同学休息时临写100个字,晚上再临写100个字。勤奋必定有收获,在一年一度的学校书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由此在校三年每年的第一名非他莫属,并在全省中专学校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这无疑使他的兴趣变成为专致。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确保工作任务完成前提下,几十年如一日,见缝插针地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于书法上,至今已参加过国展、省展等的展览,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了书法作品,获过不少奖项,还举办过个人展览,出版了《卢惠平书法作品集》,还有庆祝建国65周年卢惠平书法纪念邮票等。他成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潮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对于一个山村孩子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惠平这时搬到了另一处居住,他选在最顶层上,然后在顶层之上筑了一间简易板房,面积不大,他说只要放得下一张书画床就行了,并命名为修德居。
他的祖屋在乡下,已成危房不可居住。某一天,他突发奇想,在不改变面积与高度的前提下,将其改造为他乡下的新居,并将修德居搬到这里,从此,他来这里舞文弄墨,后来,志同道合的文朋诗友也来了。
一张大书画桌,还有一张小一点的书画桌,来人多时一张作书,一张作画,恬然适趣。墙壁四面挂满了书画作品,这是“来此一游”的文人雅士所写所画的,有国级的、也有省级的,甚至还有书画爱好者的,原汁原味,没有装裱,与这老屋格调倒也相配。
惠平说,在这修德居“谈笑皆好友,往来俱佳朋”,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君子之大度,很有赵孟頫的“清茶一杯,好香一炷”之意景。
当然工夫茶具是有的,好的工夫茶具,更重要的还应有好茶才是好,想起一句广告词,有钱还是着食好茶。事实上,好水更重要,这个在好多时候很难解决,不然市场上卖纯净水为何那么多。好水在这里却不成问题,走出屋外,踏着鹅卵石小道,漫步古村,目光所及,皆为青山绿水,山涧的一弘泉水,胜却人间无数。品茗,很多时候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妙不可言的心灵境界。
修德居面积不大,只有90平方米左右,但它留有一个50平方米空旷的天井。在这个天井里,惠平夫妻两人将其充分经营起来,在两排修竹之外还种上了凤仙花、凌霄花、灯笼花、紫藤、小叶紫薇、含笑、绿萝、木香、太阳花、长寿花、月季、桂花、香柳和植在水里的美人蕉等;还有挂在墙上、有吊在架子上,有高的、矮的、直生形的、爬墙的花草。这一小片空旷地,由此变得绿意盎然又万紫千红。
修德居因为有这些,显得有灵性了。有月的夜晚,坐于其间,隐于花草,恰似那一句“内容是古人的,心情是自己的”。
在修德居,你大可慢悠悠地品茗、谈文说字,笑可大笑,坐可以不正,站可以弯腰,可以灿烂,可以幽默,也可以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只有那水与茶叶的充分融合后袅袅的烟雾在升腾。门外有年代久远的故事,门内有那个书生意气。这是一种积淀的深情,一种守望,也是一种柔情,一种淡泊。很喜欢早晨的朝霞,很喜欢夕阳西下的晚霞,因为都有一个霞,便给这老屋蒙上一层金黄,穿过天井投下的霞光,引人遐思。房屋内壁的装饰,门口地板的绿油油小草,当然,最是那两排绿竹子,好像都在讲故事,古人讲究居家有竹,惠平一定知道其中的奥妙所在,不然,将那竹子侍弄得是那般的青春年少又刚直不阿。惠平对竹是十分喜欢的,门前墙全部是干竹片墙纸,门上匾额醒目刻着其自书的“修德居”三个金色字,挂着的对联“无事能娱静,有怀既放游”是刻在两截大毛竹片上的,竹节已是古铜色,字仍为绿色,别具一格。潮语“德”与“竹”同音,我想这也是修德之“竹”也,是呀,“竹”是一种修行,更是一个人的德行。
有时,惠平会在这里架起大锅,煮香饭,煮香粥。那一次我们去了10多人,一口大锅,猪肉、蚝,鱿鱼、香菇,还有那胡椒、金不换,炊烟氤氲着整个修德居,特殊的气味,不时刺激着味蕾。不过,这个更多的功劳是应归功于他爱人的。
惠平喜欢将修德居叫闲间,我想他本意应是除了“往来无白丁”之外,应是也喜欢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来这里。譬如对于书法,我也是一个“目不识丁”,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书法的欣赏。他得知我的一篇散文《当松树成为风景树》荣获全国散文作家征文二等奖时,为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松涛低鸣,并在右上边写上“陆利平同学在登上鹤岭山文中说山风轻轻地吹,松涛低鸣,不觉让人心旷神怡”,在右上边写上“吾读同学散文倍感亲切,因提笔记之”。惠平是土生土长的山村里的孩子,自然知道松树在山村的价值,更知道在树之外的意蕴。惠平赠送他自己的书法作品,远不只有我一人,只要有人向他索要“墨宝”,他都慷慨挥毫泼墨赠送,他不但向文朋书友赠送,还每年参加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对于一些没能在现场得到春联的左邻右舍他知道后也给予免费相赠,为传承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参加“书家进校园”的活动,免费到学校向学生教授书法,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书法产生兴趣。
我想,修德居是闲间的升级版,乡村中多一点这样的闲间,乡村文化便往前进了一步。有闲来在这里,时光收进了眼中,对了,还有那暖暖的阳光和融融的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