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葫芦吸水

发布时间:2022-03-07 08:50:5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胡韩杰

“葫芦吸水”是汫洲八景中的活景,奇景,活得出奇,出奇的活。景怎的活,我们一起探奇。

汫洲乡里前原是一片宽阔的浅海湾,乡民临水而居。古老的海湾不断地自然演化,在潮汐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海床也不断地改变形状。退潮时,潮间带滩涂高出海面,乡里前的海区就呈现葫芦形的港湾,人称葫芦港。葫芦港的形成与汫洲当时的地理地貌潮汐水文因素有关。美丽的传说是,蓬瀛仙子守护瀛洲岛,知此处日后必是万家灯火,遂将济世葫芦抛入海中化为港湾,造福乡民。

汫洲旧时的“五水归收葫芦港,葫芦倒踵泻大沟”之说,勾勒出了葫芦港的基本概貌和特征。所谓五水即山尾港、难通港、后洋港、龙须港和行山港。山尾港东南流向,由内洋经青山头“猫崽爬篮”至汫洲前与难通港交汇流入葫芦港;难通港南北走向,北接山尾港,南通大沟,因大沟水下有一堰垣连接对面渣亩港咀百洲头滩岸,潮退到一定水位时受阻回流,重船水浅难行,故称难通港。后洋港一端经潮头港西出青山后内洋, 一端经汫洲寨山后石公山前至海龙宫与行山港、龙须港交汇入葫芦港。行山港另一端与红山渡甘坑交汇出海。龙须港即海龙宫前至瀛洲大庙这一段, 与葫芦港相连。这就是所谓的“五水入葫芦”。我们所说的港的概念是,交叉于浅海洲滩的水道湾澳,无论宽窄长短,汫洲人都惯称港,例如渣亩港,退潮时长也不过百米,宽也就三几十米,龙须港也然。葫芦港不言而喻,像一个倒置葫芦,挂于汫洲乡里前,葫芦口连接着大沟。大沟是汫洲湾连接青山湾内洋出三百门的大水道,水流湍急。内洋南流会云深港出高沙莱芜。葫芦口受刈仔西尖峰滩阻隔拐弯,形似弯颈葫芦,也正是这个弯,才有了“葫芦吸水”的奇和“渔翁剪帆”的活,可排列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九与十。

“葫芦吸水”的现象潮落潮涨都会“触情生景”,即一次潮汐二次出现,若在农历初一十五的潮汐则早晚有四个时段可以看到,涨潮比退潮壮观。一个自然现象,却是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的。退潮时,“五水”除“龙须”外,都各有出路,另也分流经葫芦口出大沟,由于西流有堰阻,到一定潮位时,大沟的水位比葫芦口的水位略高,自然形成葫芦港湾内的水为主流流出,大沟的水却是偏流灌入的倒吸奇观。

流水有声,汩汩作响,行船顺水推舟,却似顶风逆流。但主流压偏流,撑竿荡桨,中流击水,轻舟飞渡,毫不费力,令人啧啧称奇,一直到潮平为止。这种顺水出,逆水收的现象,经过约半个时辰。真正壮观的"吸水”是涨潮时候,大沟水面宽阔,潮涨得快,水势汹涌澎湃,轰轰烈烈,似决堤之水,直灌葫芦,千山涌雪,万马奔腾,特别是农历九月大潮,东风头落,推波助澜,涛声若滚地春雷,倒海翻江,“葫芦吸水”。此情此景,虽不及钱塘潮生东海之势,却也有洞庭湖吞长江之气矣。“五水”路径长,涨速较慢,潮从四方来,水往八面漫。不时,“五水”归流,交汇缓冲,潮歇波平。起落二次景象时间足有一个时辰。

“葫芦吸水”虽为奇景,但出入船只也受到制约。不知过了多少年,乡民在龙须港外浚通一水道,称为河沟,位置大概在现在的汫东社区下水利的排水闸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为方便进出港船只,开拓海上运输航道,由当时的水运公社和当地政府携手开挖了刈仔西尖峰水道,也因海区的逐渐淤浅,滩移水改,“葫芦吸水”景观也随之消失,但船只经过该处时,人们还是讲述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有一乡民,想娶龙女为妻,听说葫芦港拐弯处有一深潭可通龙宫,便在薄壳船上取了一个重约六十斤的石垛,系在腰间坠海,结果可想而知,自小在海里摸爬滚打的人,哪里受得此溺水之罪?只得连人带垛游回滩岸。少年赶海,潮位退至临界,和几个小伙伴玩着潜刈仔潭,但潜不到底,听大人说,就是低潮,刈仔潭至少也得四五米深,跟大沟尾靴头坪与网羊头角的那个大潭一样,是在潮汐和涡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网羊头角潭离葫芦港口不远,四五百米吧,位于塗头芦沟嘴和猫儿港口,水深流急,滩岸陡峭,乡民振吻振显兄弟就曾在羊头角“网住一群东洋鬼”,施展“站游”术,诱引几个日本兵去饲大鱼,自个潜身水遁,至今成为美谈。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