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2 08:36:51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吴汉谋
岭南地区偏离中原,自古以来常有一些朝廷官员被贬至此。潮州(古代潮州府)历朝就有许多朝官戴罪来到这里。这些被贬潮州不乏些赫赫有名人物,如唐代韩愈、刘禹锡,宋代苏轼兄弟、赵鼎、陆秀夫等。韩愈莅临潮州才八个月中,因其办学兴教、移风易俗,根本改变了潮域“蛮荒之地”落后面貌,为开创后世做出卓越贡献。陆秀夫是宋朝危亡时期出现的爱国名臣,其在潮州留下的故事,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陆秀夫,字君实,公元1236年出生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盐城市),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榜考中进士。陆秀夫中进士后,以其才名被当时宋朝名臣淮南李庭芝“辟置幕中”。后经李庭芝举荐,陆秀夫被调拔到朝廷任职,官位升至礼部侍郎。此时正逢天下大乱,蒙古不断兴兵,南宋江山摇摇欲坠。1273年,元朝集结大军从襄阳誓师,发起对宋朝大规模进攻。元军下汉水、入长江,所向披靡,很快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1276年3月临安失陷,元军掳走宋恭帝、谢太后及朝臣宫人三千多人。京都沦陷,部分朝臣逃到温州,后又逃到福州。就在福州,陆秀夫跟刘苏义、陈宜中等人匆忙扶起七岁赵昰为帝。不久福州告急,帝师成立“海上行朝”,继而向东南沿海逃亡。朝廷来到泉州,再次遭到叛臣蒲寿庚驱赶。帝师只好继续辗转,最后来到潮州。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陆秀夫不止一次来到潮州,在此地埋下深深根源,留下诸多遗迹,流传许多故事。
辟望村
“辟望村”是澄海南边一个旧地名,也叫“辟望砂冈”、“辟望港口”。这里相传早年有“陆厝围”“学士馆”,是陆秀夫被贬潮州后的置家之处。
宋元交战激烈之时,公元1276年元月,陆秀夫临危受命往北与元朝进军首领伯颜谈判。同年三月,南宋都城临安沦陷。宋朝遗族逃到温州、再逃到福州。此年五月,陆秀夫与陈宜中、江万载、苏刘义等人在福州拥益王赵昰称帝,年号景炎。同一时间,陆秀夫因力荐文天祥还朝得罪于陈宜中,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当时州军政大权掌在知府(知潮州军州事),刺史不过是个空挂职位。陆秀夫到潮州后,为避开州事、自告退居。时潮州知府蔡规甫(盘溪)在“辟望港口”(今澄海辟望村)自家田宅“腾屋辟田”,为其安业置家。他们一道在此建起“学士馆”,招募有志青年习文学武,培养报国良材。现在澄海辟望村还流传有“陆厝围”地名以及陆秀夫跟其家庭的故事。宋朝退出福州之后,由于张世杰极力举荐,陈宜中才同意陆秀夫再次回到朝廷身边。据《潮汕陆姓家谱》记载:陆秀夫生有九子,被贬时带着长子及七八九子幼女来到潮州,再度回朝赴任身边只带夫人倪氐和幼子、家童端儿正儿。其母赵氏夫人及长子繇、九郎皆被留在潮州辟望港“陆厝围”。由此可见,此时陆秀夫已经有意在潮州留下自家根脉,把这里当成陆氏第二故乡。陆繇到了第二代,就有子孙开始外迁到饶平元歌都(今钱东、新塘),后来又有后人搬到潮阳西胪、揭阳炮台以及海阳(今潮安北坑)一带。这支以陆秀夫长子陆繇为始祖的宗系子孙,后来继续向不同地方不同方向代代传衍,成就了现今潮汕地区庞大的(在潮3万、继传到外2万)陆氏人脉。
忠臣石
饶平柘林湾是粤东一处重要渔港,旗头山就坐落在这海湾门口。旗头山高不过百米,如半岛向海面伸出,从这里隔海南望就是广东省第一大岛——南澳岛。这处海边山险坡陡、水深浪浊,靠海有一巨大礁石,人称“忠臣石”。“忠臣石”又名“章鱼石”,就是这块巨大石头传说跟陆秀夫的名字紧紧相连一起。
公元1276年(农历)十一月,帝昰端宗在诸位大臣护送下来到粤东潮州近海一处小岛——红螺山(在饶平东部近海处)。落难朝廷来到潮州,立刻得到当地下湾村村民吴英保等民众的救助。朝廷驻到红螺岛后,就在周围布岗设哨。距红螺山西南数里之外旗头山便成了一处重要哨位。
旗头山濒临闽粤海面,地势险要。宋军在旗头山布设岗哨后,每天派兵日夜把守。哨位刚开始,夜里就发生了连连怪事:在这里站岗的士兵夜里都出现不明失踪。大家初以为是他们逃跑或是失足落海。陆秀夫得知此情况,决定亲自守夜站岗,一探究竟。在这月淡风高的夜晚,陆秀夫独立礁头凝视海面。到了后半夜,他发觉脚下礁石爬上一只奇大无比的章鱼,伸长爪子张牙舞爪朝他扑来。陆秀夫终于明白,夜里失踪士兵肯定跟这怪物有关。他盯住章鱼,拔出长剑,朝那紧逼过来的章鱼爪子猛挥利剑。一条爪子被砍断,那怪物在石头上狂奔乱跳落荒而逃。杀退章鱼,这里哨岗从此恢复了平静。为纪念此次杀章除魔,陆秀夫就用剑在此礁石上戳下“章鱼石”三个大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护国忠臣,把“章鱼石”也叫“忠臣石”。有关“忠臣石”还有另一传说:“崖山之变”时,陆秀夫背宋帝蹈海殉国消息传到潮州,当时留在旗头山老病官兵闻知事情悲痛欲绝,纷纷在此礁石跳海尽节。
陆坟
当今世上留有陆秀夫坟墓不止三处两处,这些“陆坟”到底孰假孰真,历朝历代都有人们进行不断探讨,最终还是说法不一。首先,在离“崖山之变”地址不远的台山都斛二(义)城村,就有一处陆秀夫坟墓。据《崖山志》记:“秀夫墓在二城,明冢尚存”。传说陆秀夫背宋帝蹈海,崖门其他朝臣军士都仿效尽忠。七天之后,崖山海面浮尸十万。有人从海面浮尸捞到陆相及宋帝遗体,就随近择地安葬于此。其二,在台山与开平交界的联安马山也有“陆坟”,传说这是明朝有人寻找“陆坟”不遇之后,再次为陆秀夫修建的纪念坟墓。其三说说潮州的“陆坟”。陆秀夫被再度调回朝廷时,其将母亲赵氏及长子长媳九郎都留在辟望港。四年之后,赵氏太夫人去世。元朝枢密副使、潮州路总管丁聚念其家庭忠勇尚德,就为太夫人择地在南澳青径口造坟,并立石刻碑“宋忠臣左丞相陆墓”。这就是传说的以母念子、后人所说的“异代尊”(之后九郎夭折也随葬其旁)。南澳青径口“陆坟”建成之后,陆家后代为了守墓戴孝,有人迁到此处安家,并在后来传有“陆厝围”田地遗迹。南澳“陆坟”继后又有各种相关文章这样记载:明天顺五年(1461)《一统志》中有“陆秀夫墓在潮州府城南八十里海中”记载。1501年“陆坟”因遭渔人破坏引起陆氏子孙诉之讼事的记述。1503 年知府 南海张诩写《崖山志》曾向当时潮州知府叶元玉讨教“陆坟”在南澳岛一事。叶知府随之上南澳青径口寻找,最终只得知有“陆厝园田”地名。知府从南澳回来随在金山韩文公祠一侧为陆相修造坟墓,以作纪念忠烈。1519年,潮州同知林廷谟对“陆坟”流落海岛心怀感慨,随于“负郭山废庵桂林官地”营造“陆坟”。1584年,潮州知府郭子章闻得南澳青径口“陆坟”破败凋零、杂草丛生。为让忠勇精神得到弘扬,郭知府再次为“陆坟”大兴土木,使忠烈形象得以重生。而负郭山的“陆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搞农业时被推废平整,遗迹也在后来才被发现。2003年,潮汕陆氏宗亲合力才将此府城东郊负郭山“陆坟”迁至磷溪镇英山村,并扩建为“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
至此,《宋史·陆秀夫传》对陆秀夫在潮州一事并没有提到,使这一事实很难得到更加有力的佐证。再从查到有关资料中,还有几处问题值得思考:首先,陆秀夫来潮州到底是哪年哪月?相关资料有的说在1276年元月,有的说在五月,还有的说是在八月,这很难定论。其次,陆丞相在潮州到底居留多长时间?元朝副枢密使、 潮州路总管丁聚在青径口为陆秀夫做坟写下的碑文中说有“数年”,张诩在《潮州陆丞相墓辩》中说有“二载”。大家只认同“陆秀夫1276年被贬潮州1277年被召回朝”,具体时间却说法不一。其三,南澳陆秀夫墓都说是其母赵氏坟墓,是“异代尊”,这种造坟做法有点特殊、也有点费解。再有文章说:陆秀夫背幼帝蹈海,崖山官兵也纷纷跳海殉国。七日后,崖山海面浮尸十万。忽必烈随之大赦天下,让牺牲将士家属到崖山认领亲人回家安葬。有文章说,正是这个时候陆秀夫的随行家僮端儿正儿从众多尸首中找到“陆相”,并将其贮存送回潮州家人身边随地安葬。出于人理道理,这点非无可能。其四,“丁聚为陆秀夫造墓是在其去世之后四年的1280年”时间有误。陆秀夫去世四年应在1283年(即至元二十年)。关于陆秀夫在“潮州”这段历史必定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可待发现。本人只是通过查阅撷取几点浅陋看法,以告慰忠义,纪念英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