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走过石潭寺

发布时间:2022-04-11 08:45:1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谢娇兰

南澳岛坐落在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古往今来,为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美称。

今年由作家韩寒导演的贺岁片《四海》,便取景于南澳岛,南澳大桥、环岛公路、云澳渔港、灯塔、彩色浮球等南澳标识性元素被推向广大观众视野。——题记

每次出游打南澳回市区,车子自南往北滑行在环岛公路上,总能瞥见前方半山腰有一红寺,绿林掩映,余晖普照,格外宁馨祥和。问那是何寺?均没得到满意答案,便念着,寻半日闲,专访此胜景。

当地人告诉我,那地方叫钱澳湾,寺庙所处是块鸡翁地,在此筑寺,靠山面海,不失为一个风水宝地。在钱澳湾下公交站,靠山一隅,有一斜坡水泥道,转个弯便到。

眼前的石潭寺高高在上,寺前红旗被海风吹得腊腊作响。左边一株菩提树,右边也是一株菩提树。阔叶稀落于石阶,像一尾尾身型只有巴掌大的鲎,这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南方海滨城市,与北方城市不一样的是,许多树木不在冬天落叶,而在春天。

一阵风吹过,满地走金黄。

春日午后,倒春寒才过,天便晴朗得让人无法想象前日的寒潮冻人。站在石潭寺傍海一侧墙围内,若有若无的寺庙梵音飘过耳际。往海的方向眺望,正对着一个钱澳湾口,碧海蓝天,航标塔、枕海的腊黄礁石不时溅起的浪花,傍海林带露白的栈道,不由人深深地吸一口气,心情舒放。

石潭寺建于清末,原称“钱澳庵”。午后日影轻移,脚步也轻俏。寺中静谧,疫情防控严密,并未见多少香客,只遇二三寺中师傅修整杂物。互不打扰,甚好!

行过前方大殿,紫菊映红墙,月季簇开,蜂蝶环绕,还在逗留,浅语却径直往寺后,引领我前行。

“寺后石室才是原址!”

我只管跟着,浅语出生在南澳,一口介于福建与饶平的语系,有时听得不甚明了,但这并不妨碍她做导游。寺后有石臼浅水,小龟四肢平展,浮游于水面,老龟却爬到石头上瞌目晒日,足有一斤重。

浅语却说何止,扯了半天,她用的是公斤算法。这也是南澳这个海岛县至今仍然沿袭着的公斤制,有别潮汕他处。

石潭寺在前,风光在后。绕过寺后,眼前豁然开朗,修竹、老榕、相思树、枇杷、金桔、番石榴,石径、石室、石椅,后山更是怪石错置成趣。原为山巅的石头上修筑了铁桥,架通石头与石头之间的通道。

正站在石头上御风望海,偶一回头,瞥见一光头小沙尼在向海背日处静修,深色的衣服让她在石头堆里不显山露水,倒是我扰了她的清静,我歉意十足,她一闪身便消失了。

天然石室天盖横石上题有“白云岩”,侧有甘露泉,留一泉井用铁盖盖住。“白云岩”这三个字真眼熟,让我想起在潮州市潮安区境内的梅林湖,山上也有一天然石室,名唤“白云岩”。想必洪荒之时,这些天然石室皆为伸手可摘云的山巅至高处,沧海桑田,茅屋鸡声已稀闻,高楼取代了平房,这些显然成了山中最为隐蔽的地方。我驻足的这处“白云岩”石室,就曾作为南澳县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地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平息南澳土匪海盗作过斗争,被立为不可移动文物。

周边石室仍然整洁,可见里头桌椅摆放。炎炎夏日,遮风避雨,这天然石室必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空调!

浅语指向白云岩前方的石径小路,小时候来这里都走这石路,环山公路边有一个不显眼的小岔口,如今应该被林木遮蔽,不可寻了。

我正遗憾,便独自沿石径寻去,蜿蜒的石头路略显粗糙,没人工水泥补缺修整,夹鞋跟,有时也踢破鞋尖上的皮,但何妨。石头缝里时不时窜出各种野花野草,鸟榕、爆籽的石榴、榨浆草、独行草、蒲公英、猫毛草、白芨草……都长得蓬蓬勃勃,赶墟似的,并不嫌弃这石头缝的逼仄。

石径侧时见壮年相思树,未及花开时节,并不热烈。作为南澳的地标树,它习惯被定位在黄花山,眼皮底下的环岛公路上尽是各式各样的三角梅。而我似乎对这相思树情有独钟,它承载着我的童年,也勾联着我多次来这海岛的美好回忆。近日在文学沙龙,与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交流,主持人小隐娘分享了陈嘉映的哲学心得,从感知到理知到自我认知,不同的切入点,看事物便各有一个不同的认识,而文学的进入状态无疑以感知为先、为多,感性是多数作家的特质,然而感性与成长似乎总有那么一点违和感,当摸打滚爬的生活将人淬炼得理性十足,似乎又情趣尽失。早年读台湾作家蒋勋孤独六讲,读到他与花草、落日乃至万物对话,深以为然。走在只有鸟语的寂静山径上,我最想的也是与身边这些花花草草,一一打个招呼,彼此同在一条时间的河流上。下一个季节的轮回,我们是否还能相遇?此况,人际纷争,纠结,又与我们何干?走在自然里,心里无疑是丰盈的,充满愉悦感。

石头路越走越远,四野无拘束,突然便瞧见前方数米远拦路一截的门,为与铁门相牵携两侧砌了高过人头的短墙。举足又收,知止。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