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5 09:44:27 来源:潮州信息网
摄影 陈焕光
□ 熊代厚
紫,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字,它处在七色的最后一位。许慎《说文》:“紫,帛青赤色。”意思是说“紫”是蓝和红合成的颜色。
紫色跨越了暖色和冷色,似乎是一种不确定的色彩,它美丽而又充满诗意,给人一份浪漫。
戴望舒《雨巷》里那个芬芳的姑娘,从紫色的丁香花下走过。
你站在普罗旺斯无边的薰衣草前,所有的梦想都被染成了梦幻的紫色,让你遐想和回味。
在如瀑布一样的紫藤花架里,无论你有多大,这浓郁的紫,让你回到青春,拥有一份紫色的爱情。
这爱情带着一种优雅,带着淡淡的孤单,还带着些许的疼痛。
我们走进一个会所,看到上面一块匾,上着写着“紫气东来”四个字,它表达着一种祥瑞。
紫气是如何东来的呢?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他出函谷关成了仙,从此紫色便沾上了仙气,传达出一种神秘感。
唐代大诗人李白爱用“紫”入诗,他喜欢用的一个词叫紫烟。大家最熟悉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送女道士李腾空》:“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如果以正常的视角看,不管是瀑布前的美景,还是炉火的光芒或是落日和晚霞,都不可能产生紫色的烟。
这些诗里的“紫烟”,都是他的一种比喻和联想,用紫色来形容烟,给整首诗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增添了浪漫色彩。如若不信,你试着把“紫”换成别的颜色词,青?黄?蓝?等等,原先诗中的韵味顿失。
我们还熟知一个词,叫做“紫禁城”, 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禁城”容易理解,就是禁止一般人去的地方,但为什么叫“紫禁城”呢?城墙都刷成紫色的?
其实,这和天上的星座有关。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所以沾着光,用上了紫。
高中课本选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最后一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紫皇,是指皇宫,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惊动了整个紫禁城。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中的“紫台”,也是指皇城。
其实在西方,紫色也是王公贵族们喜爱的颜色,君主出席重大场合时会穿着紫色的衣物,主教、祭司的服装、圣器常使用紫红色。在高级宴会上,桌上的装饰也多为紫色。
在西方的艺术领域,莫奈被认为对紫色成狂,在《日出·印象》这幅画中,暖黄色的太阳光洒在泛着淡绿的水面,蓝紫色的帆船在水面上泛出模糊的倒影,缥缈的光影把这一切都笼罩在紫色的氛围里。
还有一个叫奥基夫的画家,用同色调的紫色创作了《鸢尾花》,用不同的紫色,传达了温暖、感性和活力。
因为紫表达着一种神秘、富贵和吉祥,很多人都喜欢紫色。
大家知道天下最好的壶是紫砂壶,是宜兴的特产,所谓特产,是别的地方没有,若有,就是假的。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为紫砂泥,这种紫砂泥做成的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好的壶紫得纯净,造型古朴,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实,做紫砂壶的原材料并不都是紫色的。我曾去过宜兴的陶瓷博物馆,看到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但为什么这种壶不叫绿砂壶或是红砂壶呢?是因为人们对紫色更爱一层。
还记得那个叫罗敷的汉代美女吗,乐府诗《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她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你看,这打扮!紫色,给了她雍容之美,神秘之美,难怪那些行路的,锄地的,做官的,一个个都看呆了。
但任何事情总要有一个度,紫色固然是一种美,但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
《韩非子》上说:“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国君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老百姓都争着穿紫色衣服,导致五件白色衣服的价格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
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你想想,一方面造成了紫色衣服的高度紧缺,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出现了大问题,全城乃至全国,都是紫色的海洋,是不是很恐怖?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个故事提醒那些位高权重者,或者那些公众人物,要慎言谨行,做好标杆,领好方向,方能引得一片紫气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