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勤政爱民执法如山——韩祠古碑刻详解之杨佐国篇

发布时间:2022-05-01 09:43:04 来源:潮州信息网

鹾邮使者三楚后学杨佐国拜题《甲子阳月游韩山谒文公庙》碑刻

□ 庄志平

“自古杨氏出英才,百代浩然扬正气。”在众多题赠韩祠的古代名家中,康熙时期的杨佐国堪称爱民之典范,不愧为一位出类拔萃之人。杨碑《甲子阳月游韩山谒文公庙》立在韩文公祠南廊南壁,高202、宽94厘米,行书竖刻,款有“杨佐国”一方,保存完整。

文曰:“高风宛在漫追寻,山斗南来重此岑。八代文章推钜手,九重封事识忠心。层峦翠锁长江碧,绕廓烟攒众壑阴。原道薪传宗孔孟,拜瞻何止为登临。”落款为“鹾邮使者三楚后学杨佐国拜题”。杨佐国题碑时间为清康熙廿三年(1684),时任广东驿传盐法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其中最重要诗句:“原道薪传宗孔孟,拜瞻何止为登临”,点出儒家正统地位的重要性。进祠祭拜只是表面形式,尊韩崇儒才是实质内容。译文:遍地追寻(韩公)犹在的崇高气节,一位泰山北斗级的儒宗南贬却厚爱小山般的潮州。(您是)振兴八代以来衰败文风的推动者,谏迎佛骨更彰显你的爱国之心。起伏山峦与蜿蜒的大江碧翠相扣,环绕古城的缥缈烟雾把山谷染淡。儒家道统崇尚传承孔孟,瞻拜韩公岂止为登临(韩山)。

杨佐国(1638—1689),清初湖广安陆(今湖北荆门)人,字於常,号荆湖。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历任咸宁知县、商州知州、刑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广东驿盐道、鸿胪寺少卿,卒于京师任内。

据《荆门日报》2019年1月25日之《象山杂记》载,杨佐国1660年参加省乡试得中庚子科举人,隔年登进士第,遂被派任咸宁知县。任内遇上级官府向咸宁催派军饷,杨以本县百姓温饱为虑,虚与应付,致不了了之;咸宁百姓甚德之,将其德政刻碑,入祀咸宁名宦祠。甫任商州(今陕西商县)知州时,恰逢云南藩王吴三桂叛乱反清,叛军围城,城中震恐,为保民安,佐国率士民死守,功成之后还严惩奸民首犯、释放被胁从群众,百姓拥护称道。任刑部员外郎时依法惩治权贵,刚直不阿,大司寇(刑部尚书)魏象枢极表赞赏。任广东驿盐道时,也是秉公办事、从善如流,备受朝野好评。同时,杨佐国热爱家乡建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为方便群众过往,带头捐银修建聚仙桥等。在他的带领下,其后代克绍箕裘,多次集资修复该桥;其子杨毓健官至凤阳知府,积极重修荆门州原有朱文公祠和南溪书院,并捐献田地作为庙产,所收佃租充作祠宇香火和书院经费开支。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