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5 10:24: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革命老战士许崇英入党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在东江纵队、潮澄饶丰人民抗征队、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等负责后勤军需工作,解放军入潮州城前后的军需物资都由她着手经办。世纪更迭,如今已经98岁高龄的她,身体康健,时时惦记着驻地群众的生活和发展。今天,让我们走近许崇英的革命人生。
在许崇英老人的家中,老人家精神矍铄,她手指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激动地向我们讲述解放潮州城的光辉岁月,动情处,情不自禁地唱起新四军军歌。
192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生的许崇英,从小享受着优渥的家庭环境,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她受到共产主义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抗敌救援会”,并17岁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救国。
许崇英:为了参加祖国的抗日救亡,就回来了,在家乡住了不久,1941回来,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在东江纵队的时候,就由他们分配在司令部军需处。
许崇英儿子 杨泽武:之后由于在战场上被俘,后来就回到潮汕。回到潮安之后,她的家乡是在下阁州,当时党的组织在下阁州有活动,我妈就积极参加党组织。
在下阁洲,许崇英积极寻找中共党组织,1947年7月,历尽艰辛的许崇英终于被护送上革命重要活动据点卓花建业农场。1947年8月12日,中共潮澄饶第一支武装队伍——第一政治武装工作队宣告成立,许崇英在此负责后勤军需工作。
许崇英儿子 杨泽武:第一支武装队伍是在卓花建业农场建立的,对外宣传就是潮澄饶抗征队,总共十八人,我母亲是十八人之一。然后解放战争,潮澄饶打响第一枪樟林战役也在这之后逐渐扩大队伍,来到了东留。我妈在队伍初创时期,作为一个后勤服务、协调,保证队伍的给养,使得队伍能够生存下来。
许崇英:樟林胜利之后,我们乘势分成三批上三老家。 三老家的驻点就是盐坪,在盐坪的时候也要活动,无论如何就是做群众工作,了解群众,各家联系,我深有体会,群众工作非常重要。(我们)收税,收实物,大米、印油、油光纸,医疗的药品。这时候还没有伤病员,就是给群众医病。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7年6月,潮汕特委粗坑会议确定建立凤凰山根据地,为此,必须以粤东第一高峰凤鸟髻官头輋村作为前沿基地,中共潮澄饶丰山地工作委员会派余锡渠、许崇英到官头輋开辟新据点,此后官头輋成为潮澄饶丰革命武装的后方,部队各机关也驻扎在官头輋村周边。
许崇英:茶园(是油印组)、杏园就是医务所,竹园就是军需处,树园就是修械所。军需处只有我一个人,军需处的供应,接待站,情报站都是我的工作。
后期,由于官头輋多次遭到敌人围剿,1948年6、7月间,司令部和各机关迁往凤南五股地区。
许崇英儿子 杨泽武:我妈基本凤南每个村都走遍了,为了筹集粮食和物资,这时候队伍的壮大是比较迅猛的,供给也得跟上。
1949年1月26日凤凰圩解放,当时负责军需物资供应的许崇英也在凤凰山的枪林弹雨中保证供应,在革命战火的锤炼中成长起来。如今,在许崇英家中,还保存着一张解放区的流通券,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潮澄饶丰地区第一个货币的形式。
许崇英:1949年,解放凤凰圩,成立了政权,(当时)国民党的货币通货膨胀,我们就发行了流通券。
1949年10月22日潮安解放,23日举行入城仪式,许崇英和大部队一同接管潮安县城,谈起当年解放时的场面,许崇英老人满脸都是喜悦与自豪。
许崇英:10月21号,大队伍来到文祠,23号来到潮安,下午三点多,锣鼓喧天,群众都来围观。
半世纪的枪林弹雨,奉献成为许崇英人生的自觉行动。离休之后,许崇英仍然发光发热,心系着当年驻地的老百姓,多次出资挖掘、建设红色遗址,帮助山区的群众改善环境。
许崇英:我在这里活动,与(群众)鱼水相依,今天我们的生活好了,他们的生活不是很好,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改变环境,种树木。
许崇英儿子 杨泽武:她经常告诉我们山区需要什么,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老区修路,要帮忙捐钱。包括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买了很多树苗,在那里种樱花、紫薇,(在)坪溪,官头輋做了一些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