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望耕台与望耕楼

发布时间:2022-05-16 08:44:2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黄超鹏

饶平三饶镇政府后琴峰山上有一望耕台。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饶平第二任知县张濬不忘民事,以山为台,建造一小亭,周围种满桃、李、梅、蕉等果树杂植,名曰“望耕台”,修好后张濬经常和官员们登台望耕,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史料记载,饶城以前还有一处望耕楼,后人不知所以,常混淆两者。

明朝嘉靖年间,饶北有郑八、萧晚、张琏等农民起义,张琏自号“飞龙人主”, 分兵三路出击闽、粤、赣和浙等各地。当时的饶平知县林丛槐严阵以待,浚壕挖洞,招募兵勇,不断加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奋力守城,还在城北门外增建城楼瞭望观察,命名为镇北楼;清朝康熙初年,天下局势趋于平稳,饶平总兵吴六奇镇守此地,因形势不同,觉得清朝廷在北方,镇北一名不妥,有犯上之嫌,于是扩建城楼时把镇北楼改名为尊君楼,而将镇北楼正对着的大岭坡改名为尊君山,体现忠君尊君之意。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望耕台已颓废坍塌,知县刘拚修缮城墙,没有选择在原址重修望耕台,而是把尊君楼重修,改名为望耕楼,同样有务实农业,劝农兴农之意。

而县衙后的望耕台,在康熙五十二年,知县魏沅修过一次;乾隆二年,知县张世灿修过一次,说来也巧,张世灿正是建造望耕台的第二任知县张濬的后代子孙,一祖一孙都与望耕台结缘,传为妙谈;嘉庆八年,知县唐文藻重修;咸丰十年,知县余思鑅重修;同治年间,知县万邦桢重修,还将望耕台改作课耕台;到了民国十一年,知事陈沅带头捐俸,命人修复,并书望耕台三大字勒碑亭中;民国末年,望耕台坍塌仅剩残基断碑;1992年,望耕台依旧址新建,采用钢混结构,焕然一新,就是现在望耕台的模样。

儿时,我家祖宅就在望耕台下的山脚,从望耕台望去,确实可以看见城北面的农田和菜地。参观过望耕台,对于其规模和样式,我认为,称之为台不如称为亭更贴切一些。虽然亭下有山石筑台,但古代的亭台楼阁样式有定式,四面没墙的为亭,城楼上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为台,比如烽火台、瞭望台等。民国首任知事黄荐鹗有《望耕亭遣兴》四首,说的是县署后的望耕亭;而丘逢甲《饶平杂诗》中的望耕台指的是望耕楼的那座。所以,研读古人关于望耕台的诗句,得加以区分辨别。

从镇北楼到尊君楼再到望耕楼,见证的是饶平古城数百年的风雨历史。如今,望耕楼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望耕台仍屹立在琴峰之巅,功能也由关心农事变成观光景点,希望前来的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凭吊怀古,体会为政者的一番爱民爱子心,从中有所获益。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