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苏东坡诗里的“怪”

发布时间:2022-05-17 10:11:40 来源:潮州信息网

□ 王吴军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的一天,苏东坡路过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时候,他游览了这里的金山寺,金山寺秀丽的景色让苏东坡流连忘返,于是,苏东坡就在这里久久徘徊,不愿离去,直到黄昏时分,苏东坡决定留在在这里观看落日。

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夜幕降临,因为正是冬月初三,所以,刚刚到了二更天,就月落天黑了。此时,苏东坡站在金山寺远望,忽然看见面前的江心中出现了许多的烛火,火焰明亮,照耀着周围,就连栖息在金山大树上的鸟雀也被这火焰给惊得叫了起来。苏东坡见此情景,非常诧异,江心中怎么突然出现了如此明亮的火焰呢?这是什么怪东西?他百思不得其解。事后,苏东坡写下了《游金山寺》这首诗,以记述他置身在夜色里看到的江心之中火焰明亮的怪事,他在这首诗中写道:“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他思忖了很久,觉得这非鬼非人的怪东西是江神显灵了,所以,他在这首诗中接着写道:“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苏东坡以为是江神显灵的想法引起了后来人的争议。北宋时期的汪革认为,这不是什么江神显灵,而是一种野火。所谓野火,就是指发生在阴晦的夜晚,出现在山林薮泽之中的青色火焰。也有人引用《岭表异物志》上的话来解释,说是海上阴晦时,整个海面上如同燃着了大火,这叫阴火,江河之上也能够出现。

仔细读读苏东坡写的这首《游金山寺》的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然后,就能够发现,苏东坡游览金山寺的当天,太阳落山前气候正常,微风吹拂,红霞满天,二更之后,月落天黑,苏东坡这才看到了江心中有明亮的火光,而火光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江底升起,因此,这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推断,苏东坡看到的这种江心中出现的火光应该是渔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海火。海火是由密集在海面或江河的水面上的发光浮游生物所发出的光,这些浮游生物如细小的微尘、藻类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浮游在海面或江河的水面上,当它们受到鱼群或其它物体的扰动时,就会被激发出一片片蓝绿色或乳白色的火光,这种光是生物光,它不会散发出热量,因此,也被称为“冷光”。由于这种光的光度并不是特别强烈,所以,只有在月黑风清的夜晚才能够看到。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在远离大海的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江面上会出现所谓的“海火”呢?这还要去看看当时润州的地理情况。在两千多年前,润州的焦山附近的江口被称为“海门”,江口非常宽阔,离海非常近。到了唐朝的时候,润州和扬州之间的江面仍然有二十多公里宽,唐诗中有“扬州城里见潮生”的句子。到了宋朝,润州和扬州之间的江面虽然变得有些狭窄了,但是,仍然有大约九公里宽,海潮仍然可以上溯到润州,海里面的浮游生物也仍然可以随着潮汛进入到金山寺附近的江面。因此,出现“海火”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只是因为苏东坡没有见过渔民们惯见的“海火”,所以,他才在诗中把自己看到的“海火”当成了怪东西,更是当成了江神显灵。其实,苏东坡在《游金山寺》这首诗里写的“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