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0 15:41:5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品茗茶香况味,工夫不负潮州人
文/林如 插画/林舜仪
水墨画的留白,唐诗宋词的雅致,丝绸刺绣的韵味,茶道品茗的沁香,都独属于中国的精致。殊不知,这也属于中国人的雅致,我们总会想要去了解,接触。
初次接触茶是自己还在哇哇大哭时,父亲怕我吃太多长蚜虫用茶米当糖来哄我,不争气的我竟然吃得津津有味,一点点茶米就得到了满足,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有茶米的存在。
七八岁,是最活跃的时候,总是坐不住,直到喝到第一杯茶,那天傍晚,父亲取了一套迷你茶具,一个人大榕树下的石椅喝着茶,父亲又是一个忽悠,说喝了茶呀,玩多久都不累,喝下去的第一口只觉得苦涩,父亲说要整杯喝了才有效果,半信半疑的我喝完了一整杯,苦涩之后口腔都是甘甜,越喝越觉得好喝,就老老实实搬了张小凳子坐在父亲旁边,伴着微风,听着收音机传来八零年代的歌,看着远处晚霞落下。
高中时期,通过老师的教学,真正接触到了潮州工夫茶,从“功夫茶”错误的认知到理解“工夫茶”这三个字,茶艺中重在品鉴,每一个步骤都讲究细致。茶三酒四,工夫茶只能用三个小杯子,三个若琛杯呈“品”字摆放,盖碗三才杯,以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寓天地人和之意。提壶高注,凤凰三点头,之后顺“品”字轨迹逆时针出汤,随着茶水从盖碗流入若琛杯中,依次回旋,寓意关公巡城池,之后点茶,韩信点兵准,回环往复,如此才能让茶的汤色泽均匀,体现了茶道中人人平等,不分彼此。第一次出汤不可以饮用,第二遍出汤才可以敬给客人。整个过程中,一姿一态无不体现茶艺者的优雅自如。工夫茶最讲究的是水不是用热水壶烧的,而是取小火炉,加上橄榄碳,轻扇鹅毛扇,直至水煮沸。用橄榄碳点燃煮出来的水更有韵味,入口甘甜。
无茶不欢,在繁荣昌盛的宋代,那时候,工夫茶非常有名,闲情雅致的文人墨客总会饮茶作乐,寻找诗词创作灵感。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亦有苏轼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他们也不例外,都是饮茶爱好者,从他们的不少诗词中都能体会到对饮茶的乐趣。
在潮州地区,田野边稻谷香味随风吹来,到处都是风土人情气息,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和城市的朝九晚五,快节奏生活不同,一切尽在慢中,劳累一天后取三个小杯,一小包单枞茶叶,一个人也能喝得乐不思蜀。为什么会选择凤凰单丛呢?那是因为凤凰单丛是潮州地区盛产,几杯下肚,只留下回甘,茶香沁人心脾。直到现在,二十岁的我依旧喜欢与父亲母亲坐在院子里,大榕树下乘凉,聊着家常,一家人,一杯茶,伴着晚霞,直到夜幕降临。
作为一位爱茶者,秉承“以茶会友”的初心,大学期间成为了茶艺社负责人,接触到茶道中多种冲泡法,看玻璃杯茶叶舒展之美,闻紫砂壶茶叶醇郁芳香,但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盖碗工夫茶的“和敬精乐”,盖碗之美虽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当被赋予了“工夫茶”三字,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工夫茶更多的是代表潮州当地人民的一种精神,他们待人热情友善,一句“来,喝杯茶”成为了他们的待客之道,无不让人感到亲切、牵挂。
潮州工夫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潮州地区,工夫茶是潮州文化的活化石,常常与潮绣、珠绣、贝雕、潮剧相结合。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手工艺品俨然变得栩栩如生,再加上与工夫茶茶艺表演结合,享受视觉上的欣赏,满足味蕾中的茶香,那是最悠由自在的时刻。
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大人们每天都忙于工作,小孩沉浸在学习中,泡茶,品茶,成了人们的奢求,在紧张,压力的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几乎成了好饮茶者的期望。在潮州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套工夫茶具,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喝工夫茶的习惯,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的影子。听父亲说,在他年轻的时候,闲来无事总会到附近的茶社,在那里听听潮剧,嗑瓜子,配上鸭屎香好茶,一待就是一下午,神清气爽。
茶文化海纳百川,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境界。不仅能够生津止渴,也可以达到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古有琴棋书画诗曲伴茶水,今有和敬精乐茶之道,亦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每时每刻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何以解忧?品茗中的乐趣意味。
林清玄说过:“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衿,怡情悦性”。作为一位潮州人,对工夫茶有着无限的憧憬和追求,饮工夫茶几杯,每每都能让人心旷神怡,似乎能够洗去一身疲惫,追求那最舒适、最静谧、最向往的生活。
主办单位
中共潮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
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潮州市作家协会
潮州市摄影家协会
《韩江》编辑部
潮州市小小说学会
支持单位
后来文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