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0 08:57:01 来源:潮州信息网
□谢锐勤
人间岁月山水长
是热血让青春闪光
天涯滚烫 落日金黄
孩子的牵挂 永远是家乡
——《回家》作词:陈曦 作曲:董冬冬 演唱:韩红
一群普通人,一处落后地方,靠什么去改变命运?当无数山西人到蒙古草原“走西口”,大量山东人到东北“闯关东”时,一群生活在东南沿海的潮汕人却在忙于“落南洋”,他们能完成逆袭吗?
东里人蓝金生出身贫寒,个子矮小,10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又因长得奇丑被邻里起花名“酷丑”,是名副其实的“矮挫穷”,在樟林港靠挑水、砍柴、赶海等维持生计。为出人头地,蓝金生决定跟乡里人坐红头船“过番”谋生。蓝金生从卖日用品做起,积累资金后购买小货船跑生意,后因诚信重义得到贵人相助,在商战中打败福建“糖业大王”黄仲满。在南洋站稳脚跟后,蓝金生生意越做越大,投资苏伊士运河,在新加坡组建四海通银行、投资电讯局、建金生街作商场等,成为20世纪初潮汕地区屈指可数的富豪。
发家致富后,蓝金生仍克勤克俭,却热心公益。1900年,建成澄海最早的乐观戏院,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1905年,参与组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06年,倡建新加坡端蒙学校,这也是秦牧的母校。1909年,捐巨款救助华东数省水灾,被清政府赐予大夫衔,并允许其购地建南盛里。在南盛里即将竣工时又着手办学校,病逝后由大儿子蓝荣盛接手完成遗愿。在蓝金生的众多遗产里,留在樟林的是占地80亩的南盛里,1900—1917年建造,大小宅第近70座、671间房、2个花园、1个书斋、1个发电厂兼自来水厂。
蓝金生“落南洋”是为了让母亲过上好生活,回来建南盛里及做慈善是为了将樟林故里这位母亲装扮得更好看。从“无可奈何煎甜粿”到富甲一方,日子很苦,但努力的心很甜。类似蓝金生白手起家的故事在樟林港乃至潮汕地区不乏其人,它既是樟林古港兴衰史的缩影,也是潮汕人“落南洋”史的缩影。
午后行走于古港河边新兴街。新兴街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近200米,由54间2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20米左右。栈房前门向街道,后门连内港,便于起卸货物。栈房巨楹厚板,精灰厚墙,可囤积大批货物,街口的永定楼便是翘楚。史上,新兴街支撑起无数生计,也诞生众多富商,而在樟林港类似的商业街就有六社八街,之后又增建三街,新兴街是最晚建设且至今仅存的。历经220年风吹日晒,古街总体格局完好,斑驳的石板、修长的门柱、西式的雕花在光影的舞动下,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前行来到仿古红头船,眼前占地仅2平方千米的古港徐徐展开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自清康熙七年(1668年)海疆复展,樟林港进入急剧扩张期,至咸丰年间,樟林港可作远洋航行的红头船队多达一百多支,每支船队的船从十几艘至几十艘不等。彼时,每年澄海税银占广东总金额达20%,而樟林是澄海5税口中最高的,樟林港成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港出发,除了蓝金生,还有洪元记、陈欣木、蚁光炎、蚁美厚等,是海外庞大的潮商群体成就了樟林港的奇迹。
与人物故事相匹配的是林立的豪宅。南盛里锡庆堂门神鲜艳、石鼓发亮,彰显主人的显赫地位。彩色地砖和宝蓝色镂空砖,给“驷马拖车”注入南洋元素。窗户的嵌瓷书卷窗眉立体感更强,手法更巧妙,色彩更灵动。德和里祠堂梁架上的书册木雕,像一块块美味的潮州春卷。春晖亭的欧式方柱和罗马拱门,为向荣别墅带来欧风美韵。书斋的蓝色调“天使抱球”灰塑,两位胖天使憨态可掬。西塘的一亩之地竟能安排出楼台、亭榭、假山、塔、洞、象形石、松化石、荷池等,亭阁雅致,山石叠翠,“胜迹清以幽,吟啸资逸乐。”
在货栈与园林的背后,是潮商精神的沉淀与爆发。潮商从不担心赤手空拳,也不害怕创业失败,他们提着“过番三件宝”——市篮、水布、甜粿出发,功成名就亦不忘本,蓝金生在锡庆堂高悬其母纺织用的旧市篮。潮商族群团结互助,陈欣木与蚁光炎两家族相互扶持在东南亚将事业做强做大。潮商族群责任心强,“勿忘父母共妻房”的侨批文化极为盛行。经过数百年“落南洋”影响,刻苦“力落”(勤劳)成为潮商性格的显著特点,“驴生拼死”的冒险精神内化为族群共识,而诚信重义的作风是潮商不断攻城略地的成功密码。
如果樟林港的故事只是光宗耀祖,那还不足以从沿海众多侨商群体中脱颖而出,乐善好施与家国情怀才最终成就潮商族群的美誉。在海外,稍有成就的潮商都热心公益,蓝金生、陈欣木、蚁光炎、蚁美厚等都接济家族,回馈家乡,报效祖国,优良传统延续至今。行走于古港期间,各种助学、奖学、济困、扶弱、修桥、修路、修医院的故事与实物比比皆是。也许潮汕是中国最有文化自信之地,潮商族群既认同“家己人”的地域身份,又拥有家国情怀,而这才是“红头船精神”与华侨文化的精髓。
1860年,随着汕头港开埠及崛起,独领风骚数百年的樟林港逐渐没落了。然而,樟林作为侨乡,“行船经商”“出洋谋生”“南洋发家”等早期流行创业理念与谋生方式已转化为潮汕地区一种经济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思考与思维的模式,“红头船精神”在新战场以新形式继续乘风破浪,继续开花结果。只要“红头船精神”在,“红头船”便会永不停歇的出海,潮商的视野便会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继而给“红头船精神”与潮汕文化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在传承中扬弃,在发展中继承。
处于“省尾国角”的樟林,一帮敢拼敢闯的潮商抓住开放海禁的契机,200年间将远洋生意做到全世界,成就传奇,“浪险”厉害。遥想当年,满载货物的红头船远航归来时,接驳的小船在码头、货栈与河海交汇处穿行如梭,搬运工人的吆喝声与食茶声此起彼伏,何等壮观。繁华虽已不再,却留下珍贵记忆。临走前回首古港河,河面平静却川流不息,突然觉得古港就像一位母亲,年轻时用充沛的乳汁哺育红头船的后代,年老时用博爱的胸怀拥抱倦游的孩子,让每一位外出拼搏的游子都在樟林古港找到精神源头,找到鼓励和支持。
是啊,母亲在,根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