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4 09:44:58 来源:潮州信息网
浴布,有人也称水布。热带、亚热带农民最常用的随身品。对潮汕农民来说,它是个宝。昔先潮州民歌有《一条浴布去过番》流传,既说明当年漂洋过海到异域谋生农民的穷酸,也说明浴布那无可替代的重要。那怕再穷,浴巾是必有的。有了一条浴巾,就可闯天下!
传说浴巾是韩愈到潮时教给潮人使用的。他出巡时,见到在恶溪上放竹排的汉子没穿裤子,竹排近岸,码头上洗衣洗菜的妇女们纷纷回避,就教水手们用一幅粗布围住下身遮羞,这就成了后来的浴布。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民间传说总喜欢把想说的事物与名人挂钩,以引人注意,增强影响力和可信度,如初建于宋代的一座桥硬是要与唐代的韩愈侄孙联系起来,并取个名湘子桥就是一例。这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可作专题探讨。
现在浴布很少见了,不过还有。我任教中学时的学生陈宝庆,听我在怀念浴布,就说他去澄海看望一位部队战友时,见到那边市场有货,于是买了一条来送我。现在就放在我衣柜里。那是织得很疏很薄的长约1.2米,宽为0.6米的印着彩色格子纹的布幅,透水性极好,使用后拧干打开,让风一吹,基本就干了。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是男性农民在田野劳作之后,下河溪里洗个澡后用来擦身和穿裤子时先围住下身遮羞。除此,它的作用至少还有十几项,从头说到脚吧:天冷,围成顶帽子状圈在头上保暖;天热,烈日下,披在头上防晒;大风里烟尘滚滚,可护住鼻子当口罩;寒风中,束成条状围住脖子作围巾。至于大热天外出,农民戴有竹笠,赤着上半身,把浴布往水里浸一下拧干打开,披在肩上作斗篷,很凉快。
把浴布的两端连接打结,可以用来作装东西的手袋、背兜,吊在肩上,解放了双手,也是农民常使用的,一般是下地劳动归来的,顺便装几斤青橄榄、几个熟杨桃。我十三、四岁时,每天上山割草作燃料,天亮出门,要到午后才归来。出门时,就用浴布袋装几块熟地瓜在山上充饥。
顺着肩膀往下,在腰身部分,浴布作腰带用就最常见了。勒紧裤带是农民劳作的常用语,肚子饿了就把裤带勒紧。其实,不饿时要使大力气,也要勒紧,不单能充分使力,从形象上看也显得威武。
再接着到了下身,浴布可作短裤或裙子用,上面已述,从略。
到了脚下,即地面上,浴布可当席用。夏日在榕树下乘凉,把浴布展开铺在地上,往上一躺,闭眼听蝉鸣,也是一种享受。解放初乡下放电影,都在空旷的地方,在广场,甚至冬闲的田野,农民不可能有旧报纸可带去垫坐,大都用浴布作坐席。
上面简述还欠完整,但已让你体会到农民兄弟在实践中的创造力,对浴布,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有机会出远门,他们也不忘带上浴布,有位上山下乡到海南的知青朋友告诉我:在海南时,见有人身上有条浴布,就知他是俺潮汕老乡,就像听到一句潮州话,肯定是胶己人!
这,我信。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些写潮汕农民生活的现代戏中,浴布被作为道具搬上舞台,为表演增添了强烈的地方色彩。曾有搞舞蹈的朋友说想搞个《浴布舞》,我很支持,可惜一直未见他行动。几百年来在我们潮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浴布,还未上得艺术舞台,都已退出历史舞台!
还好,艺术家们没有忘记浴布。1992年,我应老友李国俊之邀,参加大型歌舞《潮汕赋》的创作。他又请了广东歌舞团的陈翘、刘选亮来导演。我陪刘选亮在韩山百窑村一带了解宋代潮州陶瓷业生产盛况,交谈中互相强调要搞出浓浓潮味。歌舞在汕头彩排时我去看了,印象最深的是舞台背景幕上,始终是一条横贯舞台,高约2米的浴布投影。
《潮汕赋》由《古港谣》、《过番歌》、《迎春曲》三段体组成,讴歌了潮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直至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舞台上场景在不断轮转,人物在不断变换,但总离不开那条浴布的光影。尤其是“一船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的歌声响起时,浴布那平凡普通朴素的布料,成为了挡风遮日,妙用无穷的神奇宝物,令人不禁想到一代代普通的潮人漂洋过海卖苦力,求生存,艰苦创业的不朽形象。我老眼昏花,觉得台上的舞者与浴布已熔为一体,产生出一种拍击心扉的艺术冲击力,这是浴布之魂,是潮人之精神!
《潮汕赋》成功了,获得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节(1993年)编导二等奖。消息传来,我脑海中舞台上那巨幅的浴布忽然动起来,飞出去,飞在南海上空,化成红头船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