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7 09:55:38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三代人的工夫茶事
作者|朱柠
潮州工夫茶被誉为我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潮人泡茶品茶,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在我家,没有令人艳羡的单枞茶园,对泡茶技艺也不专精,所使用的工夫茶具也不讲究,但并不妨碍祖孙三代对单枞茶香的喜爱、对悠闲茶聊的享受。“有工夫茶,就有故事”,从姥爷那连接乡里乡亲的临时茶摊,到父亲带领一家老小精心选茶拣茶装茶,再到我在汕大求学午间支棱起的同学茶座,演绎了三代人对潮州工夫茶的钟情和理解。诚然,不是每个潮人都是懂得精妙的制茶技术,也不是谁都有精湛的茶艺、精美的茶具,但喝工夫茶已成为潮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透过它,可以看到潮州历史变化、品读潮人故事。
“
图|林小强
姥爷的工夫茶事
在我出生以前,姥爷就已经靠摆摊养家,卖的是甘草水果。他白天顾家、晚上出摊,小四合院西角的瓦房是他的工作间,在这里,芒果、雪梨、杨桃等水果被逐一洗净、削皮、切瓣,放入陶盆,淋上自制甘草汁,撒一把南姜末、芝麻粒,再拿两个木勺搅拌入味。几个儿孙围成一圈,嘴上抢着说要帮忙,其实眼馋就要出盆的甘草水果。
出发前,奶奶递上煮好的粥,同时还有一套洗净晾干的工夫茶具,它承包了姥爷一晚上的好心情。二三十年前,枫溪宫前还是集市,姥爷的小推车就停在集市出口处。他熟练地摆上大圆盘、堆上新鲜水果,托出茶具往推车台面一放,便招呼起附近摊主、店主“有闲来食茶”。下午六点刚过,不少吃过晚饭、出来乘凉的邻居都团坐在这,路过的老熟客也来歇歇脚,大家诚诚恳恳、互通见闻、谈笑风生。姥爷也是来者不拒:“来的都是朋友,水果买不买不重要,喝茶是头等大事。”谁家生了胖小子、谁家小孩考上大学、谁家生意做到省城、我们党又出台了什么好政策,在淳朴的老茶客眼里,都要竖起大拇指。这里,你还能听到各种奇趣见闻,什么潘伯千里求医智斗骗子、李婶进城如进“大观园”,俨然一个“百家讲坛”。有时候水果卖完,姥爷也不急着收摊,直至晚九点才渐渐散去。
其实,爷爷的甘草果味道极佳,但临时茶摊更出名。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工夫茶具就地一摆就是一个据点,连接了乡里乡亲、连接了家长里短。姥爷常跟我们说,“喝茶不仅是解渴,还是闲情雅致,谁家有好事就一同分享,谁要遇到困难了,‘厝边头尾’一起想办法”。老式水果摊少有招牌,曾经枫溪宫前的“老标伯甘草摊”放在今天,那绝对是网红店。现在姥爷早就不摆摊了,宫前市场的店铺几经易主,但老一辈都还记得,有个老标伯,卖着秘制的甘草果,泡着浓香的工夫茶。
图|陈锡荣
”
父亲的工夫茶事
上世纪90年代,潮州的茶铺不像现在遍地都是,买茶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父亲也喜欢喝茶,早些年,他自己骑摩托车去凤凰山买茶,但那会儿的上山路,还是未经修整的土路。摩托车一路颠簸向上,如果不是开习惯了,一般人还真吃不消,不到山腰,魂都给颠没了,费神还费力。这也就罢了,下山路更加凶险,装满单枞茶的摩托车重心不好把控,遇上45度大斜坡大弯道,速度一旦没控制好轻则翻车、重则有生命危险,如果遇上下雨天,更是险象环生。父亲每次出门,母亲都悬吊着心,生怕出什么意外。后来条件好些,家里买了量二手老丰田,上山路依旧颠簸,但起码开起来不那么累。
父亲带回的茶,都是烘焙好而未经挑拣的“粗茶”。每周六晚,全家老小团坐桌前分拣茶叶,这也是我家独具趣味的“家庭活动”。爸爸让我跟姐姐比一比,看谁拣出的茶头、黄片、粗梗更多,姐姐明显更加熟练,我不甘落后,便耍起小聪明,从母亲拣出的残叶堆里抓起一把,放到自己跟前,“爸爸,快看,我挑出了这么多”。父亲停下手中的活,食指在我鼻尖刮了一下,“真是小调皮,你这是‘厕所摄影——臭相’,我宣布姐姐不战而胜”,全家人都笑出声来。拣出的茶叶还要包装,那会儿没有标准装的铁罐,父亲将一蜡一白两张纸叠放一起,放上木制模具,两纸顺着模具边角折叠出方盒,装上茶叶封包后,每两包一组装进印有“凤凰单枞茶”的塑料自封袋。
老实说,这些茶我们是舍不得喝的,倒不是茶叶有多名贵,而是茶外的工夫。“拣茶为款同心友”,这是父亲最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诗,他说,“这茶价格中等,但我们一家齐上阵选茶拣茶装茶,就变得稀有珍贵,这里面有感情投入,礼轻情意重嘛。”这茶一年也就“产”二三十斤,要省着送给帮助过我们的人,以示感谢;有时外地朋友来,也给他们带一些回去,毕竟那会物流没有现在这么方便。
“
图|陈少强
我的工夫茶事
工作后,我自学考上汕大公管硕士,每周末要开车到学校上课。上午的课12时结束,13时30分又开始上课。从食堂回到阶梯教室都快过去半小时,真正能休息的时间不多,加上大教室空旷、声音反射变大,也不适合睡觉,因此,大多数同学只是靠在座位上玩会手机、整理笔记,或三五成群凑一块聊天。几周后,我索性从车里拿出旅行茶具,在教室一角支棱起一个临时茶座。研究生同学大都潮汕人,看到熟悉的工夫茶盘,像瞬间被点亮的灯泡一样,纷纷凑了过来。四溢的蜜兰茶香驱散了众人的疲态,大家慢悠悠品尝茶汤,有说有笑。
之后的每个周末,午后茶局均如期而至,成为大家最期待的环节。同学间互通有无、分享经验、彼此鼓励、偶尔吐槽,互为成长路上的好伙伴。汕头的J同学说,“茶局一小时是他一周最轻松的时光”。成年人各有难出,却要表现坚强,在这里,可以暂时卸下防备、卸下伪装,纯粹坐聊谈心、相互出谋建议。午后茶座也迎来变化:一是人越来越多,茶摊只得转移阵地,从教室搬到走廊、搬到饭堂,冬天,还去过校园的青草地。二是茶具不断升级、越发讲究、彰显工夫,有的从凤凰镇带来山泉水冲泡、有的给添置了户外烧水装备、有的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八仙单枞。但不变是工夫茶连接下,年轻人更加紧密的团结互助和笑迎“成长烦恼”的坚毅内心。
姥爷搭起的夜市临时茶摊,本是排遣无聊,却成了连接乡里乡亲的支点,成了农村信息流转的中站,更成为乡民互帮互助、共克困难的堡垒。年少时每周六晚的家庭拣茶游戏,成为我最美好的童年回忆,父亲让我明白,工夫茶的“工夫”不仅对冲泡技艺、流程的极致追求,还包括“拣茶为款同心友”的情谊。汕大午后的同学茶局,看是一时兴起,其实有意而为,对刚踏入社会、急需成长的年轻人而言,需要的不止是前辈建议,还要来自同行人的加油鼓劲。喝茶的功夫在茶之外,回头看三代人的工夫茶事,朴实无华,但胜在真情意切。
主办单位
中共潮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
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潮州市作家协会
潮州市摄影家协会
《韩江》编辑部
潮州市小小说学会
支持单位
后来文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