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茶禅一味

发布时间:2022-05-27 08:59:3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树彬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赫然其中!刷新了我对茶以往的认知。我原单单以为,茶,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喝茶,或解渴生津,或悠闲消遣。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像某部大剧,茶,不过路人甲,刷下存在感,而已。

没想到呢,茶,不卑不亢,当仁不让的,竟是生活这部大剧中不可或缺的“领衔主演”之一。

在潮州人心目中,潮州工夫茶,于“开门七事”排名,绝不会落在最后,至少跻身前三,无可非议,成为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

潮州工夫茶,起初,我想当然误以为“潮州功夫茶”。

潮州工夫茶,不是一种茶的“命名”。而是一种文化,潮州独有的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说及文化,炫技论道的话,一本书恐怕也难以囊括其所有,深入人心的冲茶的技艺,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一招一式,按部就班,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可丝毫敷衍,不然,就失去了文化的底蕴,淡化了茶香之韵味。茶是可以喝,就是粗鲁鄙俗,糟蹋了茶,糟蹋了“工夫”二字,自然,等同于糟蹋文化!

回到“功夫茶”的谬误。

这种谬误也不是毫无根据。潮州工夫茶,冲茶讲究诸多技艺,少不了“独门”招式,岂不是实打实的“功夫”?

后来,因为对地方文化有一点兴趣,才知道,“功夫茶”,大谬矣!

工夫,工夫,工夫茶,是花时间,静气用心经营于冲茶啊!

功夫,不过炫技;工夫,才是茶道!

“潮州功夫茶”之误,除了以讹传讹,也因潮州工夫茶独有的茶文化,一招一式,各有路数,皆有名堂,误为“功夫”,便不足为奇了。何况,一种错误的认知,除了始作俑者的误导,还有好事者的推波助澜。

仓廪实,知礼节。

潮州工夫茶,一招一式,有礼有节。这是我在盛世如今才看到的,感受到的。在那些贫苦的日子里,怕是人们再有闲情逸致,也讲究不了这么多繁文缛节吧。

记得第一次喝茶,第一感觉,就是,苦,苦涩!

苦涩的茶,当然来自茶的质地,低劣的茶叶。喝低劣的苦涩的茶,也源于贫穷带来的苦,生活质量的低劣。

但,纵使生活苦,生活质量低劣,茶,还是没从我们忙碌庸俗的人生和贫苦不堪的生活中消失,哪怕一天!

年少时,对茶的苦涩刻骨铭心,是对这种温饱之外的“奢侈品”寄予太多的期待,以至深感其苦,而不能释怀!

奇怪,第一次喝茶的苦,让我刻骨铭心,储存于我人生记忆的字库里,而后来,品到工夫茶的甘,萦绕舌尖上的甘,那种不是甜,又无法描述的茶香,却不记得什么时候。

真是奇怪呢。怎么,我单单是清楚地记住了茶的苦?

后来,我总算慢慢明白过来——在苦里走过来的人,有一天总会活明白。如同生活一般,苦,是显性的,直接的。我们天生对苦抵触,厌恶,憎恨,一碰到苦,就受不了,本能地抵触,反抗,反应强烈,苦大仇深。

而甘,而甜,而香,我们苦苦追求,锲而不舍,甚至,永不满足。总以为从未得到。因而,这些,什么时候曾经降临,什么时候曾经来过,什么时候宠幸过我们,我们时常忘记了。

生活中的甘,甜,香,有时候,我们轻易感受不到,是因为这些无时无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日常,风轻云淡。就像母亲对儿女的爱。哪有什么大爱?母亲的爱,都是日常的,琐碎的,卑微的。不过一衣,一饭,一笑,一哭,这些,你难道轻易觉察到了?

潮州工夫茶具,比巴掌稍大的茶盘,置一茶壶或茶瓯,匹配三个小茶杯。就算有多余的茶杯,也很少摆上。仿佛约定俗成,不赘余,不“滥竽充数”。不多不少,刚刚好。其中奥妙,除了茶壶或茶瓯刚好冲满三小杯,也应了一句潮谚:“茶三酒四踢桃(游玩)二。”一语中的,道出潮州工夫茶精妙的茶文化:“三人为饮”,“三杯成品”。潮州人说“食茶”,不叫“喝茶”。“食”,如吃饭,不咀嚼,无以知其味。

食茶,品茶也!

哦,小时喝茶,只知其苦,是如囫囵吞枣,不识个中滋味!

以前,朋友送我一幅书法“茶禅一味”。初看,深感不解。那时,这四字不是很风行,毕竟,芸芸众生,都加大步伐,忙忙碌碌,追逐物质,“时间就是金钱”呢。“茶禅一味”,就显得卓尔不群,遗世独立了。

何况,茶,禅,不是一个路数,如何一味?

“有闲,来食茶!”

大凡行走于潮州大街小巷,不是一句问候:“食未?”就是一声招呼:“来,食茶!”

三人成饮,三杯成品。品茶闲话,浸润其中,各种人生,诸多况味,和茶一起消解于肺腑!

茶,禅,一味!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