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南风骀荡,圆满乡村小康梦

发布时间:2022-05-27 09:00:2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翁义彬

潮汕大地,山川灵秀俊美,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横贯内陆,大海在其南。居民们建造房屋,都喜欢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有冬暖夏凉的妙处。尤其在冬天,这种坐向可以避开寒冷的北风,又能接纳从南海吹来的温暖气流。

对于著名侨乡磷溪镇来说,南海的风不仅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承载着乡亲们从祖辈就开始的梦想之舟。只不过,过去的梦与今日的梦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东风启航南风还

濒临南海,潮汕先民出海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创业(俗称“过番”)曾经蔚成风潮。潮汕也成为了著名的侨乡。

“振发船队(樟林港大船队之一)海运忙,东风启航南风还。一年一度去又返,欢声笑语迎归航。”这是当时潮汕先民出海“过番”的重要港口——汕头市澄海区樟林港流传的一首民谣。

樟林古港地处韩江入海口的河海交汇处,曾经是粤东乃至赣南、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既是对外贸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兴盛时可泊百余艘红头海船。由于依靠风力行驶,远洋红头船是按照季风规律运行的。每年寒露季节过后,乘东北季风,启帆开往南洋诸国。到次三年、四月间,又趁太平洋西南季风回潮。红头船在海上兜兜转转,回到潮汕时已是农历的九月、十月间。收到音讯的亲人们往往会叫人提前到港口翘首远望,见红头船进港就立即鸣锣通知迎接,整个樟林埠喜气洋洋。这就是潮汕民间“九月尾,铜锣‘撑撑’响”这句俗谚的来历。

潮汕先民下南洋“过番”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的记录是在明清时期。而饶砂人大规模的下南洋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三几十年间。

中国人历来对取名十分重视。饶砂这个名字,当然并非随意草率而为。究其由来,饶砂村位于急水崎壁山旁,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乃富饶之地,故命名“饶砂”。

现实仿佛开了玩笑。由于人多地少,以前每人2分多地耕种收成的粮食除了上交公粮以外,远不足以支撑家庭的生活。饶砂人不得不另寻谋生的途径。

村里老人的讲述,当年潮汕子民下南洋时必备的“过番三件宝”是:市篮、甜粿、浴布。有当时的“过番歌”为证——“背个市篮去过番,樟林港咀泪汪汪。银钱知寄人知返,父母妻儿切莫忘”“无可奈何蒸甜粿,伴个‘角毕’往暹罗”。

市篮是竹编的圆柱形提篮,高可及膝;甜粿是直径一尺有余的糖年糕;浴布则是大约宽2尺、长6尺的一块花格子布,颜色或红、或绿、或蓝。

除了“三件宝”,还有一些物品对当时长时间出海的人来说也是必备的,比如冬瓜。冬瓜可以提供水分,船小载不了很多淡水,解渴就靠冬瓜。而且,万一船翻了,还可以抱着冬瓜在海上漂一阵。其实,过番者在海上丧命在现实中也真不少,真正应了“行船三分命”这句俗语。

许多潮汕子民过番,还会随身携带一份“香土”。曾在泰国六桂堂工作过好几年、现年已是83岁的翁明标说,潮汕子民下南洋前要在庙中祈福,并用一张符纸包裹一撮香灰带走。到了南洋后,再找到乡亲的会馆,将香灰倒入香炉中。“什么叫香火情?这就是香火情!”老人强调。

依赖那种浓浓的香火情以及潮汕人团结一心、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精明灵活的头脑,很多饶砂人最终还是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

在泰国,比较有名的有曾任泰国六桂堂名誉会长的翁木林和办服装厂起家的翁春寿;在新加坡,则有翁昌盛,等等。村里的古庙、水厂、道路、学校、大宗祠等公益项目都是这些华侨带头捐资或独资兴建重修。

古庙前的这条路,连同古庙,都是昌盛老人家以前出资修筑的。为了纪念他的义举,命名为“昌盛路”。

村里小学叫饶砂华侨学校,顾名思义也是华侨捐赠大部分资金兴建的,木林老人家个人就捐献3万元。当时是1992年,这个数额是比较大的。

来自南洋的海风,开始为饶砂这个偏远村庄的梦想不断送来温暖。

南风吹暖淘金梦

在饶砂人的记忆里,往事历历在目。他们的淘金梦始于1987年。

这一年,村里有人到泰国探亲。为了感谢泰国亲人花钱为他买了机票,带去了茶叶、香菇和工艺品等礼物。送完亲人以后,剩下的物品就拿到市场上售卖。结果发现,利润相当的可观。头脑一激灵,一条生财大道出现在眼前。

一次,两次……他隔三岔五的往南洋跑。名义上是“旅游”,实际上是做生意、淘金。

消息不胫而走。饶砂人纷纷加入了淘金的行列。

“我第一次去已经是1988年,当时也是先探亲顺便做生意。来回14天,其实做生意的时间就十一二天吧。结果赚回来的,除去机票等还剩下1万多元。”

“尝到了甜头。回来放下包裹没几天,备好了物品又去了。这一次连老叔家也顾不得去了,只是打了电话。老叔在电话中说,不好意思了,你这次的机票我已经出不来啰。我赶紧说,我这次来做生意的,机票自己买。谢谢您!”

“两次去泰国,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我赚回的就有两万多人民币。”年约五十的翁维岳津津乐道自己的往事。所讲述的,正是那个时期绝大部分饶砂人到南洋“旅游”的情形。

高峰期,饶砂村民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有人到南洋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淘金。有人确凿地说,当时马来西亚的一家旅馆,有280多个房间都是住着翁姓的饶砂人。饶砂村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村”。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大约10年的时间里,饶砂人带着工艺品、玉器、药品等南洋居民和华侨所喜欢的东西到那边售卖。回来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是腰包鼓鼓的。

“那个时期,国内一般科级干部都难得有坐飞机的机会。可饶砂人有的前前后后坐飞机不下二三百次。”曾经是公职人员的一位老教师翁明锐在1993年也禁不住诱惑,请假“探亲旅游”和别人一样到南洋过了一把瘾。结果,自称不善于做生意的他还是收获满满。“当时我的工资是每月680元,号称当时全镇工资最高的教师。我前后两次去马来西亚,每一次来回两周的时间,可一次赚回来的远比我一年的工资还多。”回忆起往事,他还是颇为感慨。

那些善于做生意的,情况自然不同。那些年,赚回上千万的应该有七八户吧,至于三五百万外币的,则比比皆是。全村93%的农户家里都有人加入这旅游大军,村里有两三户单靠做签证业务的也赚得盆满钵满的成为富裕户。

这段时期饶砂的兴旺,从村里市场也可见一斑。饶砂人跑南洋出门前和回家都习惯到古庙去拜神。很多人都跑来村里市场做买卖。供品、香烛之类的卖得特别火。但人人都知道,到饶砂市场做买卖,东西一定要好,不然就等得带回家。

仿佛是做梦一般,这个位于潮州澄海边界、号称“三不管”的偏远乡村在10年的时间里,借南洋的海风把淘金梦熏得醉人心脾。他们的淘金热潮,甚至带动了周边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成为了名噪一时的佳话。

梦想乘风再启航

饶砂人的梦还在继续。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有了不同的色彩。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以后,一些饶砂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形势的变化而开始转型。有了10年下南洋淘金的经验,基本上做生意的要领和套路对于饶砂人来说都不是问题了。加上已经积累的雄厚资本,不少饶砂人在生意场上做得风生水起。

有人到澄海买地办起了服装厂。买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买,动辄上千万。几年下来,资产怎么说也有上亿。

有人回国内专门做玉石生意。广州一条玉街就有同一家的铺面二十多间。广州、佛山、珠海、惠州都有豪宅,家乡也建有别墅。

有人专门从印尼买鱼胶燕窝卖到国内,如今成了粤东地区最大的供应商。

有人继续保持与泰国的生意往来,在那边买了别墅,广州、潮州也都有豪宅。

有人在潮州经营超市,员工有好几个人。

10年的淘金,10年的创业。饶砂人的富裕成了远近口耳相传的佳话。富裕起来的饶砂人纷纷买车买房。有村民粗略估计,这些年饶砂人买房在潮州市区的有250户左右,在汕头的有20多户,在澄海的有40-50户,在庵埠的有近10户……

饶砂人是富起来了。但不少人生意和业务在外面,住也在外面,整个村面临着空壳化的尴尬和窘境。

很多人全家都搬到外面住,一年半载都难得回到村里来。整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压力,但毕竟村的经济实力在那儿。对此,曾商海里闯荡多年的村副书记翁维岳还是踌躇满志的。

他讲到,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环潮高速公路饶砂出入口征用了饶砂村二百八十多亩地。受其影响,全村的道路交通情况比较杂乱。同时这也是一个机会,利用这一时机,对经济红利的分配重新制订方案,以造福民生,又确保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全村的土地重新进行管理、分配,明确其用途,充分发挥其功用;对村容村貌、村庄道路重新进行规划,加强整治和建设,塑造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于未来的发展,饶砂村的领导班子有深刻认识:发展经济和造福民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饶砂村这个闻名遐迩的侨乡,这个经历过10年淘金、10年创业黄金岁月的村庄,一定能像击水的鲲鹏一样向着美好的未来展翅翱翔。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