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31 17:32:13 来源:潮州信息网
谢世勇 摄
山染千行绿,茶传万里情
文/吴燕湘
潮州,是一座泡在茶里的城市。小小一片茶叶,承载着潮州人爱拼才会赢的草根韧性,滋养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家己人”。茶,这片树叶的故事,一直在凤凰山上演,生生不息。
陈文歆 摄
最是一年春好处,家家户户采茶忙。还未到凤凰圩,茶香早已萦绕鼻端。抬眼远眺,云雾缭绕的茶山若隐若现,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深深浅浅恣意地泼洒着、晕染着。迎面的风凉凉的,我不禁感叹,原来水墨画不是写意,而是写实呀。耳畔的风飒飒叫,似乎在应答我。
路边不时闪现三三两两的采茶女,全副武装地戴着遮阳帽、穿着防晒袖套。这群既不年轻又不貌美的采茶女工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整个人跟她们大红大紫的茶服一样明艳艳的。茶叶经由采茶女工的抜采,完成了变身杯中饮的第一步。公路两旁以家为单位铺满了刚采摘的茶青,间或有茶农俯身对着茶青“翻来覆去”,硬挺的茶叶会随着摊晒失去水分,叶缘渐渐变得蜷曲起来。不由想起先前谷雨天进山研学时,恰是午饭过后阳光灼人,同行的茶友纳闷问说:“太阳这么好为什么不晒青?太浪费了吧!”茶农老叔笑呵呵提醒说:“正午以及午后两点多不是最佳时机。要等到下午三点多阳光变软、温和的时候,来摊晒茶青才最好哩。”农民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劳动智慧,常常令人叹服。
谢世勇 摄
终于来到凤凰山脚,我们沿着十八弯的山路盘旋而上。浓淡渐次的青绿点染着茶山,千行绿随着山势起伏、延绵和舒展,凤凰山这座天造地设的大茶园,着实是大自然对茶农的馈赠。世代制茶的茶农在顺承天时地利的恩惠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的作用。如约来到距离天池不远的古茶树园,周围的小作坊正在烘焙茶叶,山里的湿气氤氲着茶香,蔓延、扩散、飘扬,丝丝缕缕的清香让人沉浸其中。屋外是云雾高山,室内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光景。机器确实解放了劳动力,但是人工摇青仍然具有不可取代性,关键节点离不开制茶师傅的精准把控和灵活调整。只见师傅用腰带动手,游刃有余地摇着又圆又大的无孔竹筛,翠绿的茶青随着他摆动的身躯在半空中翻飞、起舞、飘落。随行友人跃跃欲试,不出意料铩羽而归。师傅们倒是见怪不怪地笑笑,毕竟每次都有诸如此类的“初生牛犊”。力量与技巧的联动,是极讲究工夫的,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玩和简单。旁边的揉捻机和烘焙机轰轰作响,阵阵高扬的茶香随手可掬。
陈宏文 摄
单株采摘、单株制茶的工序成全了单丛单味的凤凰茶。茶农“点绿成金”的工夫,让人叫绝。
好客的茶农引着我们一行人进入厝内,招呼我们坐下,拿出新制的春茶让我们尝尝鲜。凤凰山的泉水在壶中咕噜咕噜地煮着,茶农不疾不徐地从茶罐中抓出茶叶轻轻放进盖瓯中,待水一开,提壶沿着盖瓯边缘注水,合上瓯盖,一番“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后,把手一伸,眼角含笑呵呵说:“食茶哈,请。”围坐一起的人应声而答:“食食食,你也请哈。”制茶也好,冲茶也罢,投入的是实实在在的工夫。瞅着眼前朴实的茶农,我仿佛看见以前为了讨生活坐红头船下南洋的潮商。“莫急莫急,都是家己人,食茶了再呾”,潮人靠着在茶桌上食茶和交谈巧妙地化干戈为玉帛,“家己人”的温情就这样漂洋过海,代代相传。
咬咬 摄
小巧的若琛杯里冲出山野的新鲜春气,茶分三口品,你来我往的,好不惬意和谐。
茶思袅袅……
啜苦咽甘,茶也。
口舌之味通于道,这么看来,笃定苦尽甘来是刻在潮州人基因里的信仰。好山好水好工夫,吃苦耐劳的潮州人让凤凰山上小小的一片树叶变成了真正的绿色黄金,它不单单是杯中饮,还是乡里魂,更是潮州的文化根。
金叶子与潮州人的故事,从这一杯袅袅的工夫茶徐徐说开去,未完向未来……
主办单位
中共潮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
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潮州市作家协会
潮州市摄影家协会
《韩江》编辑部
潮州市小小说学会
支持单位
后来文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