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3 09:21:1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胡韩杰
“五月人扒船,溪中锣鼓闹纷纷,船头拍鼓别人婿,船尾掠舵是我君”。
1965年端午节,饶平沿海汫洲镇区前的海面上,浪花欢腾,锣鼓喧天,一场别开生面的赛龙舟活动,竞渡正酣。最吸人眼球的是汫平乡首创女子龙舟队的驾临,大增海色,引起轰动。附近四乡六里的群众,奔走相告,成群结队,前来观看,盛况空前。
端午赛龙舟是民间的传统活动,“扒龙船”是男人们的事,但就是有那么一帮渔家女,“巾帼不让须眉”,展示她们英姿飒爽的风采。这些平时从事生产劳动的青年妇女,还是叫姑娘们吧,自发组织、自驾小船赛龙舟,在汫洲镇是开天劈地第一回。
汫洲靠海,端午节的划龙舟只能在海上举办,而因潮汐关系,须在午后潮涨时才能进行。作为龙舟的船都是现成的生产渔船,卸下桅帆,插上旌旗,首尾刷新,漆绘图案,便成了“龙舟”。汫平乡当时的体制是十个生产队,除二个农队和其它工副业外,海洋队和蚝业队各四个,龙舟由四个海洋队各选派一艘船参加,再抽调青壮年渔民充当划桨水手,摇旗、呐喊、打鼓、敲锣、吹号、撑舵、洒水一应俱全,每船配员不少于四十人,个个赤膊上阵,气势豪雄。能被选上“龙舟”和参加划船,就预示着讨海更加顺风得利,平安大赚,所以参赛自是踊跃。
还是说说本文的主角吧。划龙舟的姑娘们,都是扛枪荷锄操桨的好把式,“劳武结合”是当时响亮的口号。一年中她们的大半时间是驾着小船在蚝田中劳作,有时我也搭乘她们的蚝船赶海,帮她们推桨。黎汝清笔下的《海岛女民兵》就是她们的真实写照,银幕上《海霞》的形象就是她们的本来面目。看着男人们划龙舟那豪迈气概,姑娘们当然不甘落后,自发组织了乡里的几十位姐妹,选用二条新造的“三路底”蚝船,插上彩旗红花,就是龙头,挂上长桨竹青,就是龙尾,而姑娘们的装束,更是别具风韵,个个花衣短袖,裤筒卷到大腿上,更显出健美的身材。玉树临风,颇具颜值,靓丽、得体、适时、应景,如一群矫健的海燕,翱翔搏击于海上,拜水登场,飞舟闹海。鼓足干劲,劈波斩浪,抒发家国情怀,力争上游,荡桨飞舟,激励生产热情。姑娘们穿着短袖花衣,整齐列坐于船舷上,宛若游龙身上的鳞甲,煞是好看,手中操弄的划桨,就像游龙的脚爪,跃跃欲动。小船行进海中,又如蛟龙出水,浪花溅在姑娘身上,却似玉露霑花。清亮的原声号子,响彻海空,有情有爱,有色有声,以至小龙舟在大龙舟侧前划过,使得大龙舟都乱了鼓点,停了呐喊,息了螺号,慢了桨花。小船速度快,二只小龙舟简直就是引水船,在约一平方公里的水域范围内、全镇参与的十多艘龙舟中,成了“双旗舰”,何止“半边天”。划龙舟的桨,在她们手中,如耍绣花针一样灵巧,如操步骑枪一样有力,须知她们平时摆弄的都是六七米长的桨杆哦。“渔夫应有爱,蚝女更无悔,同是弄潮人,相濡也为贵”。这是心海的涛声。
写到这里,必须卖一下关子。大家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乡村的妇女是不穿文胸衫、比基尼这类女人专利品的,甚至是不知人间有此尤物。水上运动必然湿衣,若穿透明性的,有失雅观。一般花格布都是棉纱纺制,质地厚实,遮偃度好,所以适用于女子的水上运动。
我亲眼观看了汫洲那场史无前例的女子“扒龙船”。那年我十三四岁,只知道看热闹,不知道划龙舟还有什么含义,用朴素的话说,就是展示新中国妇女的时代风采吧。
汫洲是大蚝之乡,蚝业生产一直是汫洲海洋经济的主线,广大的妇女则是蚝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女子赛龙夺锦,激发出无可估量的劳动热情和活力,是新时代新生活的楷模和缩影,也给人们带来新思想新理念的转变和启示。
“念天地之悠悠”,汫洲蚝女赛龙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970年围海后,汫洲再无合适的水域赛龙舟。“扒龙船”也只能是追忆了。
先前,我也写过汫平妇女“扒龙船”的事,采访过当年参加划龙舟的老姐们,其实也都是厝边头尾的兄弟姐妹。我掐了一下,觉得很惊讶,当初的姐妹们,居然全都健在,个个身体健康,人人生活小康,年龄都是七十五到八十这个岁数啦,有的还当上曾祖母呢。我都能叫得上名的凤姐、妮姐、娟姐、梅姐、珠姐、玉姐、燕姐、辫姐、妞姐、芳姐、娇姐、莲姐……等等等等,祝愿她们都过得好!“当年花正红,开在海水中,斗浪逞造化,阿嬷上好过”。提及往事,还都有点不好意思,有的还动手“打”我哩,是不是要向我讨船票!看着她们那已经失去红润的脸庞却还绽放着自信的笑容,辄生感慨。我知道,她们正在回忆那苦乐的年华,怀念那失去的青春,留恋那激情的岁月,寻思那美好的时光。我也准备着接受她们亲昵的“打骂”和甜蜜的“数落”。
拈七绝一首以记:
涛声依旧记乡愁,
端午龙船话汫洲。
昔日渔翁剪帆处,
今朝蚝女展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