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茶香萦绕最潮州|茶米人家

发布时间:2022-06-13 15:16:43 来源:潮州信息网

茶米人家

文/陈媚容 图/陈锡荣

小时候我住潮汕传统的建筑——4点金。老厝有四户人家。后面大厅则是我家和堂伯家。四户人家都是升斗小民,终日为三餐奔波劳碌。到了夜晚,大人们便三五坐落,茶具摆起,就着夜色手挥蒲葵扇,喝茶聊天纳凉。生活虽平淡,倒也惬意充实。大厅跟天井毗邻之处,东西两边各有一根石柱支撑。石柱是我童年的“伙伴”,也是堂伯制茶的“帮手”。他在石柱旁流下许多辛勤的汗水。

堂伯是地道的农民,他的工作就是种田。此外他还开荒出一点地,种菜给自家吃。他本于茶是无甚关系的,奈何家境清贫,而日常所需又离不开茶,实在为难。后来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他就在山畔种了些茶树。这地方本来是开荒出来的菜地,他突发奇想地在一小部分地里种了茶树。农村人什么吃食都要靠自己辛苦耕作。“不像那些拿工资的”,这是常挂在农民口中的一句话。他们对“拿工资的”有发自内心羡慕和崇拜。我们这里是低矮的平原,茶叶的品质自然没有海拔高的凤凰山那么好。但这不妨碍做出的茶自己喝。堂伯本来的想法,也是自己做茶自家喝,不用再在茶叶上另外支出一笔费用。毕竟是“宁可无米,不可无茶”的典型潮汕人。后来不知他哪里学来的制茶方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不知废了多少辛苦种出的茶叶,最终他居然炒出了味道还算不错的茶来。

小时候我不喜喝茶,更不解大人们为何喜欢喝茶。但这却并不妨碍我喜欢看堂伯制茶。有一次,堂伯挑着一小担绿叶走进大房。我好奇地跟在后面。进了房间,我看见碧绿的叶子平摊在水泥地面上。堂伯的眼里泛着光,仿佛眼前不是一堆树叶,而是一块块的翡翠。他贪婪地嗅着翠绿叶子散发出的芳香。它们还沾着些早晨的露水,鲜活得好像还是在树上一样。堂伯把它们一片片地摊开在地上。房间有些昏暗。阳光透过屋顶的不大亮堂的玻璃透射到屋里的水泥地上。那一束光线里似乎还有什么细小的颗粒在四处逃窜。我看着觉得有趣,提醒堂伯:“大伯,你的叶子晒不到太阳,帮它们换换地嘛!”

郑和明 摄

堂伯哈哈大笑,对我说:“就是要它们晒不到呀!晾晾就好。”原来他故意避开光照,晾着茶叶。我缠着要看他做茶。他让我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一早就过去找他。我发现茶叶经过一天的晾晒,变得软恹恹的,失去了活力。我大失所望,鲜活的叶子怎么变得这么难看了!堂伯不慌不忙地把茶叶放在一个浅口竹筐里,端到石柱旁的地上。堂伯洗了手脚。他先是用手把茶叶搓到一块,像搓洗衣服似地揉捻,些许汁水流了出来。接着他双手扶着石柱,身体站到筐里,用脚大力地揉搓着茶叶。碧绿的汁水汩汩地流出来。我惊奇地看着这一切,突然发现,堂伯不但脸黑,手黑,腿黑,竟然连手指甲和脚指甲也是黑的。我忙不迭对他说:“大伯,你没洗干净,手跟脚的指甲都黑了!”堂伯继续用脚揉搓茶叶,嘿嘿一笑,温和地说:“洗不干净了,再也不能洗干净了!”他告诉我,原来手跟脚揉捻这些茶叶的涩汁后,即使洗干净了,去下田劳作,指甲还是会变成黑色,洗也洗不掉了。我好奇地端详着他的指甲,只见他每一片指甲上都有不均匀的黑色,有些指甲甚至裂开如干涸的土地。指甲难看,但却神圣。它们是堂伯辛勤劳动的徽章。它们见证着一个男人是如何靠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的。

林哲 摄

涩汁去除后,本来还有一筐的茶叶被揉成了一团球状。堂伯把它们抖散开。茶叶一片片蜷缩着,变得很细小。堂伯准备炒茶了。在前厅和大厅走廊中间有一间小阁,堂伯将其充作厨房。厨房里建了个灶台,架起一口大锅。平日这口大锅是用来煮饭炒菜的。而此刻,大锅被刷得锃亮,擦得干干净净,用火烘干了。堂伯准备用它来炒茶。堂伯把手擦干,将茶叶倒进大锅里。于是,我有幸见到了现场表演的“铁砂掌”。 灶台里燃起火,锅热起来了。茶叶在锅里烘烤着。堂伯瞄准时机,将手探入锅中,迅速抓起一把茶叶,再抖散落入锅中。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无数遍。我很好奇,难道他手不烫吗?我试着向前一点,却马上被热气逼退。我只敢远远地看着。慢慢地,碧绿的茶叶变了颜色,有些泛黑了,最终变成了黑色。一股股浓郁的茶香味飘了出来。茶制好了。堂伯满头大汗地走出厨房。炒好的茶晾凉后,堂伯还仔细地挑出粗大的枝条和不好看的大叶片,他说这是“茶头”。我嗅着茶的芬芳,感叹制茶真不容易呀!

林哲 摄

堂伯忙时种田种菜,闲暇时摘茶炒茶。茶略有多时,乡邻也愿与他购买。堂伯也乐意匀出来“创收”,贴补家用。就这样,堂伯靠着辛勤地劳作,供出了村里面第一个从医的大学生,供出了村里面第一个在医院担任副主任的医生。他自己虽然不能“拿工资”,可他却培养了一个能“拿工资”的儿子。

如今堂伯年纪大了,不再制茶了,我再也不能闻到刚炒制好的茶的浓郁香气了。时光流转,转眼间我也迈入了中年的门槛。我也从一个不喝茶的小女孩,变成了一日得喝好几泡茶的人。想想真是神奇!我竟成了儿时自己眼中父辈们的那个样子。也许这就是潮汕人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熏陶的结果。没有耳提面命,只是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自然熏陶。一切都是那么地水到渠成。茶米人家,有茶、有米,足矣!

主办单位

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

中共潮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

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

潮州市作家协会

潮州市摄影家协会

《韩江》编辑部

潮州市小小说学会

支持单位

后来文学工作室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