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夏至之美

发布时间:2022-06-19 08:49:10 来源:潮州信息网

王玉美

一声悦耳的蝉鸣,拨动了夏至的琴弦;一树动听的鸣蝉,生动了一个葳蕤的盛夏。夏至,大自然中最具生命力的时光,夏天的极致,万物至繁时,夏之绚烂绽放。

夏至之美,在于极致极美的生命状态。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夏至最为年长。远古先民们用土圭测日影,最早确定了夏至。《恪遵宪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她作为一个动词,代表一种主动向时间顶峰攀登的勇气,一种极致的生命状态。阳光在此刻,也被赋予了独有的气质与性格,成为夏至日的特定标签。夏至以阳光为信仰,是最具“正能量”的节气。她是炙热的,也是清凉的;她是柔美的,也是刚正的;她是绿沈的,也是绚烂的……她懂得万物生长之道,倾心一瞬间的永恒,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与执着,有着猛烈而决绝的灵魂气节,是万物生命里最光明的色彩。

夏至之美,在于意境优美的古代诗词。古诗词里的夏至充满了诗情画意,给我们后人增添了无限遐想。“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宋代史浩的《永遇乐·夏至》,描写了诗人夏日的情景,天炎暑热,诗人挥扇解烦闷,却又在末尾告诉我们:只有先生心中凉快,不怕这暑气的天。最喜欢唐代韦应物的《夏日避暑北池》,诗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我尤为喜欢该诗后半部分的意境:正午时分,那些忙碌的人和物都休息了,此时静悄悄的,唯独诗人在荷塘边闲逛。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茏,绿荫静寂,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清香了。举着华觞对着恬淡的美景畅饮,抛却一切烦恼,忘记一切忧愁。

夏至之美,在于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夏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是祭祀习俗和饮食习俗。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此外,古时到夏至日妇女们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为夏至新麦登场,所以夏至食面颇有尝新的意味,也有用面条的长条状来形容夏至长昼之意。

夏至之美,在于韵味无穷的民间谚语。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农耕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本是顺应农时、服务农事而产生和创建的。那么,对应气候和物候,夏至时节的农事活动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农谚说:“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在南方广大地区,水稻就要抽穗扬花了,田间管理上既要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要能透气养根,提高籽粒重量和质量。

农谚又说:“夏种不让晌”“芒种栽秧天赶天,夏至栽秧时赶时。”时不我待,尚未完成水稻栽插工作的要抓紧收尾,做好秧苗管理和移栽补缺工作。防涝防旱防虫,是夏至时节农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各种杂草与害虫也迅速滋长蔓延,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因此农谚又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除草,是夏至时节非常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夏至,是一个生命无比葱茏的美好时节,也是一个笑靥如花热情绽放的诗意节气。生命赐予我们以微笑,那么我们应该回馈生命几分感恩和热爱呢?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