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麦收记忆

发布时间:2022-06-21 08:26:4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魏青锋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布谷鸟的身影掠过天际,又到了麦收季节。回想起儿时的夏收经历,风拂麦浪、金色的麦秸垛、喜人的麦粒山……生动的画面若放电影般在眼前闪过,每一刻都让人难以忘怀。

轧场

翻新打麦场是第一步,门前闲置的打麦场经过了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土质变得疏松,空地上杂草丛生。农人先提着水桶淋进土场里,等水洇透,就把驴子吆进打卖场里,驴子拖曳着耙子,耙子上放一袋沙土增加重量,驴子围着打卖场转圈。边角上驴子到不了,就拿钁头一块一块挖,直到土层都翻起来,晾晒半晌,再吆着驴子进场,这一次驴子后面拉着碌碡,一遍遍碾压,等泥土轧瓷实,表面平整光滑了,再往旁边的一排水瓮里添满水,要不了几天,一车车麦子就会被拉进打麦场,偌大的晒场上又会上演热火朝天的夏收盛景。

磨镰

清早农人站在硷畔,脚下麦浪翻涌,农人目光如炬,面露喜悦,随后他弯下腰,扯断一根麦穗,在手里搓来揉去,麦芒麦樱子飘悠悠落地,留在粗糙的大手里是一撮饱满的黄麦粒,一仰头倒进嘴里,满嘴都是清新的麦香,庄户人心里有了数“至多两个日头,就可以割了!”步履轻快地回家,又把墙上的镰刀拿下来,庄户人骑坐在长凳上,长凳的一端固定着月牙状的磨刀石,随着庄户人身体一起一伏,“呲呲擦擦”的磨镰声就在院子里回来荡去。

割麦

割麦前要武装好,不要露胳膊露腿,不然麦芒扎得人全身发痒。大人占着四五列麦垄,长臂反向一拢,大手再一缆,右手贴着地面搭镰“唰唰唰”,一束麦子就提在手里,顺势丢在身后的空地上。娃娃们跟在后面把一束束麦秸拢成一堆,或谁的镰刀钝了跑去地头取新镰刀来换。我小时候的任务,是搁家里烧稀粥,随后提一大桶,晃晃悠悠提到麦地头,舀了满碗端到割麦人手里。太阳快落了,当天割的麦子都要拉回打卖场。装车是个技术活,会装的,前后平衡,茬茬相互压着,遇到坑洼车翻不了,也不掉麦穗,不会装车的,只得装少一些,多跑几趟。牛拉麦车走前边,娃娃们跟在后面拾麦穗,从小他们就懂“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麦子拉到打麦场,先找块边角堆放,场中央已摊着麦子,打麦场是公用的,接下来就是排队候着碾场。

碾场

最初是牲畜转圈碾场,农户的吆喝声,皮鞭的脆响,碌碡吱吱扭扭的声音组合的交响乐在村庄上空奏响。随后村里有了拖拉机,拖拉机设定好半径,它就会不知疲倦地转圈儿。经过了碾场翻场再碾场,最后就是起场,在家的农人全体出动,手里拿着木叉或几个人推着木木叉车,村里的把式把不断涌来的麦秸秆收拢着,不一会儿蒙古包似的麦垛就矗立在场边。刮场的人把碾出来厚厚的一层麦粒聚成堆。吃完晚饭,点亮灯泡,亮如白昼,试过了风向,庄户人就站在上风处,木掀高高扬起,在最高处掀角灵巧地抖动一下,麦粒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黄色弧线,又缤纷落下,麦樱子晃晃悠悠飘向远处,女人挥着笤帚,不断把浮在麦粒上的麦樱子扫开…

晾晒

红彤彤的太阳刚在东山露头,各家户都把麦子摊在打卖场,娃娃就有了任务,每天端着板凳坐在边上,边写作业边看麦子,小心不要让猪鸡糟蹋了,还要提防那讨厌的麻雀,一大群就栖在场边的泡桐树上,你稍不留意,他们就像一张灰色的网悄无声息地落下来,等你发觉了刚捡起地上的竹竿,一张网呼的一声又挂上了树。有时我也会用弹弓打,可记忆里从来没有打下过一只……烈日炎炎,只需几日,麦子就晒好了,入了粮仓,庄户人紧绷的脸就放松下来,夏收季节就算是接近了尾声。

岁月如歌,当收割机轰隆着欢快地进入滚滚麦浪中,麦收变成了一闪而过的快镜头。可始终忘不了的还是儿时夏收的情景,金色的麦浪、熙熙攘攘的打卖场,就连那绯红的脸庞上颗颗汗珠都历历在目。此刻布谷鸟的鸣叫,时时会唤醒,融入身体的麦香和那浓烈如酒的乡愁。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