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7 09:52:47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佾生
一处小山坳,因一位贤达而闻名遐迩;一座小庵寺,因一位名宦而名留史册。石庵古寺,创建于明朝,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石庵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城约15公里。几番兴废,后经多次扩建始有今日之规模。
拾阶而上,两侧山坡巨石嶙峋,乌榄树、芒果树、橄榄树等高大树木遮天蔽日,幽幽花草香,叽叽虫鸟鸣,身边淡雾氤氲,远处汩汩泉响,树下石旁平台,一二僧人躬身洒扫,三几香客闲坐品茗,好一处尘外清净去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忽然想起常建的诗句。虽未闻钟磬之音,但此时人已置身古寺之中。
首先来到一座舍利塔前。塔的主人是当代石庵寺住持释法云师父。资料记载,释法云师父主持石庵寺期间,扩建大雄宝殿,地藏阁,观音洞,僧舍等,使寺庙建设日臻完善。
走进大雄宝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潮州著名文化学者陈贤武先生撰的一副对联:“石存古迹铭史记,庵映绿荫传钟声”。让我惊叹的是,大雄宝殿右侧,居然有一伽蓝殿,里面供奉的是东南西北中五位财神,佛道共容共存,同享人间烟火,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大雄宝殿前下方,有一天然石洞,几米见方,上头巨石刻着“天然洞”三字。史载,此洞正是明末礼部尚书、潮州名宦黄锦避政隐居之所,现被辟为观音洞。
走出寺院,忽被山下哗哗雷动之声吸引,正观望处,一青年主动介绍说,下方山涧水很漂亮,从某处可下去观赏。我知道,那就是石庵溪。连日大雨,山上泉水倾泻而来,溪水湍急,溪中怪石耸立,水击石上,浪花雪滚,轰轰响动,水择石缝穿行,势不可挡。当年高中一帮同学来此郊游,野炊戏水的情形历历在目。
石庵寺很小,在潮州,名头却不小,实因潮州名宦黄锦之故。
黄锦(1589年—1671年),字孚元,号絧庵,天启二年登壬戌科进士,进翰林院学馆深造,曾参与编修《明神宗实录》。天启六年,宦官魏忠贤拟在国学馆西侧建造生祠,执掌学馆者拟调黄锦专司此事,他严词拒绝,说:“彼阉竖也,吾史官也,吾安能以好官预阉事而贻万世笑端乎”。崇祯十四年,黄锦出补南京礼部尚书。南明隆武政权灭亡后,告老回乡的黄锦闻降清的潮州总兵郝尚久有反清图谋,遂倾家财资助郝举反清复明大旗,怎奈不久郝兵败,黄锦只得逃匿到石庵山石洞中,韬晦林下,读书避世,并留下“最上岩”,“寒拾留响”等真迹。
黄锦一生为官刚正不阿,他不但坚决反对为权宦魏忠贤建造生祠,而且对阉党深恶痛绝。崇祯年间,他曾上书请求惩处阉党人物邓希诏、孙茂林两人,言辞激烈,指斥皆切中要害,赢得满朝文武拍手称快。终其一生,坚决不与清廷合作,其气节与傲骨,令人钦佩。
山因人名,寺借贤达而增色,小小一座石庵古寺,在天下古刹名寺中毫无出众之处,却因贤臣名宦而变得厚重伟岸,岂非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