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名家谈非遗活态传承!潮州木雕等传统工艺要走进人们的高品质生活

发布时间:2022-07-04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日前,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木雕、工夫茶等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广东木雕分为潮州木雕和广州木雕两大类,其中,潮州木雕以多层次镂通的精湛技巧闻名,是潮州工艺美术中极具代表性的工艺门类。

潮州800多米的中山路两侧分布着十多家潮州木雕工作室,不远处的己略黄公祠,一件件木雕在静静等待游客观赏。许多游客在流连潮州古城时不免感叹潮州木雕匠人的巧夺天工,但也往往止于感叹——这些曾经以祠堂、庙宇、神龛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潮州木雕很难真正走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让潮州木雕等传统工艺活态传承?是传统工艺从业者当下的长期课题。

潮州木雕以多层次镂通的精湛技巧闻名,是潮州工艺美术中极具代表性的工艺门类。

认识潮州木雕的艺术价值:极繁美学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一种是追求“雕绘满眼”的繁华,一种是欣赏“自然可爱”的清雅。潮州木雕大师李得浓之女李庆在评析父亲作品的文中写道,“潮州木雕展现的完全是追求‘错彩镂金’的富贵美,技艺上追求复杂奇巧、华丽多姿,题材上丰富多彩,图案语言上体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意境,将繁缛复杂的雕刻追求推向了高峰。”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祖籍潮州,虽常住广州,但家中饮食起居一直保留着潮汕传统,父亲林墉爱好潮州民间艺术,家中收藏有不少潮州金漆木雕。林蓝回忆起十年前第一次跟着去看作潮州木雕买卖的大仓库的场景,“那数千件旧式木制屏风、眠床、茶橱、几案、神轿、鼓架、龛炉等,堆放在一起,金红满仓,真让人难忘。”

林蓝的祖母黄姓是潮州大姓,少时她曾由长辈们带着到潮州己略黄公祠拜祭,一进门,扑面就是满目的金碧辉煌。“屋里屋外,屋上屋下,梁枋、斗拱、门楣、隔扇、栏杆等全用的潮州金木雕作建筑构件,不同处木雕设计均工于匠心,既巧妙地适应着复杂的建筑部位同时又是可独立观赏的单件工艺品,木雕上髹漆贴金,金得沉沉实实,密密麻麻。那一刹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

2020年7月,“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共展出160余件(套)潮州木雕精品及潮汕地区工艺美术作品,这是潮州木雕首次系统性地在国博展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潮州工艺。

“数量可观的中国传统艺术题材出现在潮州木雕中,反映了植根于民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潮人大量来自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这是经过千百年融会积淀而形成的。”广东省博物馆原馆长萧洽龙认为,潮州木雕题材反映了当地的民情风俗,其中包括表达吉祥、喜庆、富贵、福寿等美好愿望。譬如,木雕中常见的一路(鹭)连(莲)科,是对仕途升迁的期盼;松鼠葡萄、榴开百子则反映了潮州民间多子多福、子孙繁衍不断的传统生育观念。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认为,潮州木雕是中国木雕工艺里最精湛的一种区域地域木雕,是岭南文化中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工艺门类。

齐喆曾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做过演讲,演讲中介绍了几件使用潮州木雕手法完成的现代壁画作品,演讲结束后,很多师生围过来讨论这些作品。“像潮州木雕这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手工作品,能够跨越文化得到认同且被感知,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地域性审美是具有全球化、国际化可能的。”

潮州木雕中极具代表性的虾蟹篓。

保留地域文化精华,让传统工艺进入生活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近期刚刚完成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其中的学院工艺作品对于民间工艺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齐喆表示,今年的毕业主题“琢·器·潮”,“潮”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我们每年培养一批手工艺人,这些新生力量像一股潮流涌入我们当下非常繁荣的工艺美术振兴和非遗保护的大潮中间去;其次是现在非常强调‘国潮’,我希望我们带领起一股学院的工艺国潮,引领新的时尚生活和新的时尚审美。”

齐喆常年观察行业工艺、民间工艺和学院工艺的发展,对于传统工艺的发展,他的基本观点是要用现代激活传统,让工艺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人们当代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不再靠手工艺提供了,更多的是通过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国际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实现。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让地域性的特点逐步减弱乃至消失。在今天,像潮州木雕这种极度依靠手工的工艺品,其主要价值不体现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而是在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齐喆认为,一方面,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信息时代,交流已经成为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人们毕竟是生活在特定地域里,个体的价值和差异性往往恰恰就来自于这种地域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辜柳希认为,潮州的一片木雕就是一个故事。民间文艺、神话故事、古典文学故事等,是潮州木雕艺人吸取文化营养和着力表现的题材内容。“比如说木雕‘郭子仪庆寿’,你要怎么去表达他的7个儿子8个女婿?怎么表达,在哪里表达?这是很重要的东西。”

潮州木雕曾广泛地运用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在饮食、礼仪、家居装饰中,作为书柜、茶橱、几案、桌椅、馔盒、果碟。展现的内容更与潮州文化息息相关。潮州木雕中极具代表性的虾蟹篓是潮人这个沿海族群的重要体现,高不过几十厘米的一件虾蟹篓中,能容纳虾、蟹、螺、蚶、鲤鱼、墨鱼和数种水藻,活脱脱一个精彩的水族世界。

齐喆认为,恰恰是因为如今信息交流过于强势,所以工艺美术家们更应该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和精神内核保留下来。“这样才能让潮州木雕这样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具个性魅力,也让我们当代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冰冷的、只满足使用功能的现代主义或是后现代主义的产品,而是更加多元。”

2006年5月20日,国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木雕入选其中。齐喆认为,传统工艺美术在经过多年的沉寂后迎来春天。但需要警惕的是,像潮州木雕这样的传统工艺,从诞生之日之日起,就是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今,它也不应该高高在上、脱离生活。“潮州木雕这样高端的手工艺可以进入到人们的高品质生活中,但那也是在生活中,它不应该只在展览馆中陈列,或是在舞台上成为一种表演性技能。”

齐喆认为,潮州木雕极具地域特色,独属于中国岭南这一方水土,是潮汕乃至闽南区域族群思想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

通过当代艺术对传统工艺进行创造性利用

乍一看富丽堂皇,错彩镂金,细看之下,张牙舞爪的龙虾、在水中柔软飘荡的水藻,形态浑然天成,毫无矫饰。外行看起来大同小异的潮州木雕虾蟹篓,真要用心观赏,却是件件不同。从水族游动的姿态,到水草漂浮的形态,再到果实饱满的程度,每一处细节,都是创作者意图的彰显。

齐喆认为,体会传统工艺中非常个性化的、细微的差异,需要观赏者、使用者本身也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当代社会,人们身体感受世界的机能是被减弱的,像潮州木雕这样具有极高工艺技巧的高端手工艺,能帮助我们打开潜藏在血液里的机能。而这种对于作品细微、独特的感知又为他们带来使用过程中内在的享受和成就感。这种感受就是高品质的生活享受,能拥有这种感受的生活就是高品质的生活,这也是潮州木雕和手工艺在当代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单一的、冰冷的、统一工业化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命的本质探求,即那些自然、人文、历史与自我之间反复互动、长时间积淀后迸发出的闪光瞬间。”齐喆认为,在疫情当下,人们比以往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传统工艺中的温情恰恰能够为人们带来慰藉,从而带来自由与生命力。

齐喆认为,提倡工艺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不是要让创作者拘泥于地域文化的封闭性,恰恰相反,是要通过当代艺术对地域传统进行创造性利用,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地域文化转化为既有普遍性又有地域个性的作品,成为可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人沟通的媒介。

在齐喆看来,传统工艺现代化是每一个希望中国能够在世界发声的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最终生活品质的提升来源于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恰恰来自于我们能够给予别人什么东西,我们能够为世界输出什么值得骄傲的、独属于我们的内容。“潮州木雕极具地域特色,独属于中国岭南这一方水土,是潮汕乃至闽南区域族群思想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这些内容恰恰是中国能够提供给世界的宝贵贡献。”

?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