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时政要闻

清风溢潮州|红色诵读献礼七一⑤:洪灵菲致爱人书

发布时间:2022-07-05 10:55:16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七一”前夕,中共潮州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党委围绕“读经典、践初心”主题组织青年党员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洪灵菲致爱人书

曼妹:

夕间所言徒伤我妹之心,修过来人所受痛苦,刻骨怵心,殊不愿我亲爱之曼妹步我后尘。至于我俩人间问题,一切悉如妹言,惟太苦妹于心滋不乐耳。

梅花开处千树皆白,

新月初生遍地琼瑶。

妹之人格亦复如是,

殊令人低头耳。

日间有暇时望过谈,以舒我念。

手此敬询 

清吉

拜伦 阿洪

一九二七年春节之夜

 人物介绍

洪灵菲(1902-1934),广东省潮州市江东镇红砂村人,现代作家,左翼文化运动“潮州六杰”之一,原名洪伦修,常用的笔名有林曼青、林阴南、李铁郎等,是一位高产作家,是郁达夫先生的得意门生, 代表作有《流亡》《前线》《转变》《在洪流中》等,翻译了高尔基的《我的童年》等世界文学,撰写了《论抗日运动》等论文。洪灵菲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 9岁起在村里读私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就读金山中学的洪灵菲积极参加潮州学生救国会的反日爱国活动,并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遭反动政府通缉,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同年冬抵达上海。1928年出版长篇小说《流亡》《前线》《转变》。1930 年“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和七名常委之一。1931年9 月,担任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共党团书记。1933年,调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秘书处工作。1933年7月26日洪灵菲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在狱中,他经受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吐露党的任何秘密。他被捕后,一些进步人士向国民党发出抗议,要求释放洪灵菲。他的岳父、潮州知识界名人秦昌伟也筹集巨款,希望赎他出狱,得到的答复是:“此人死不悔悟,毫无回头之意,赎不得。”最后,洪灵菲被秘密押解到南京,1934年初被枪杀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2岁。 

洪灵菲在自传体小说《转变》中如此描写主人公李初燕:“一面他是柔和的,怯懦的,怕羞的,服从的,孝顺的,另一面,他却是急躁的,勇敢地,不顾一切的,反抗的,叛逆的。”现实中的洪灵菲,亦有着类似的特质。1922年,洪灵菲以优异成绩从金中毕业,父亲要他谋一个教师之职,他却执意前往广州求学,考入中山大学前身——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在广州读书期间,家里给他定下一门亲事,女方黄婵英是邻乡仙洲村殷实农家之女。一贯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洪灵菲,虽极力反抗,但在多重逼迫下,他最终无奈妥协,于1923年暑假回乡结婚。此后他曾一度消沉,不久,大革命的时代洪流让他迅速振作起来。1925年,在省港大罢工反帝斗争中,洪灵菲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1926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工作。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潮籍进步女青年秦孟芳,在一次漫步中,洪灵菲向秦孟芳讲述了自己与国文老师戴贞素的女儿私订终身,却在父母的逼婚下与另一农家女结婚的事实,倾诉自己婚后备受折磨和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深恶痛疾,后来,在同学的引导下走上革命的道路,而且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和国家。秦孟芳听后赞同应该追求自由的革命的恋爱观。第二天,秦孟芳就收到了洪灵菲的这封信,信中洪灵菲称秦孟芳为“曼妹”,这是因为洪灵菲认为秦孟芳名字中的“孟”不好,给改成了“秦曼芳”,所以称她为“曼妹”,那时候,洪灵菲特别崇拜诗人拜伦,所以署名拜伦。后来,二人志同道合、共历患难,结成革命伴侣。洪灵菲曾在给妻子秦孟芳的书信中写道:“韩山、金山、西湖、别峰,是我们家乡的名胜,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和妹妹到这些名胜上去作一次畅游。当我能够回到故乡的时候,我的故乡已经是美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对故里的深深眷恋,萦绕着美丽家乡梦。

品读心得

细细品读《洪灵菲致爱人书》,我看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爱人无限的眷恋,对爱情的忠贞至死不渝;感受到了作者把对爱人的绵绵情意,化作冲破封建陋习包办婚姻的非凡勇气;展现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大义凛然的革命气魄和平凡伟大的家国情怀,使我为之震撼,深受洗礼。(委机关第一党支部 周焕)

关于时政要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