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耕田记

发布时间:2022-07-10 08:49:36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潘得孝

海南琼山县红旗公社龙源大队东岳村,地处红土地的丘陵山区,一个地广人稀的小山村,我当年插队务农之处。全村总人口只有三百人左右,主要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却拥有水田四百多亩,旱地四百多亩。水田每年早晚种植两造水稻,旱地除少数用于轮种番薯和花生之外,大多荒芜。计划经济年代,土地集体所有,收成也归集体。农村实现三级管理,即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由公社下达农耕指标,生产队统一安排耕作,集体出工,按劳力的强弱和技能程度评记工分,按劳分配。粮食分为基本口粮和工分粮两种,基本口粮按人口视当造收成定量,工分粮按工分多寡分配。经济收入也按工分计算,年终统一分配,但基本上都是账上数字,因为弱劳力家庭多为超支户,强劳力家庭为盈支户,超支数字和盈支数字是相等的,超支户无钱可还,盈支户无钱可领。知青插队那几年,印象中每个劳动日(10工分)还没有超过壹角五分钱,劳动一年,只有一字,“穷”!

热带雨林气候的海南,雨水充沛,春天来得早, 每年在春节前,春耕便从播种育秧开始。春节后,犁田、翻土、耙田、平整田块、割秧(别于拨秧)、插秧,人欢牛叫,一派繁忙的农耕景象。

水田在丘陵山坡下的洼地,与周围邻村的水田连成一片,有几千至上万亩之多,田中间有一条灌溉水渠,湍急的流水常年高于田地土面,使田间之水难以排出,水浸泥烂,深可过膝。田地由土埂分割成一块块方正的耕地。早稻育秧,按每块田的面积,整理出一小块略高于田面的秧地,播上经浸泡发芽的稻种,进行育秧。当秧苗长到可供插植的时候,便提前一天用镰刀连根和一层薄泥割下(割秧)备用,按行、株距在田里预先拉好线,做上标记,每块田留出几条有两株行距的田间管理施肥除虫通道,把稻田分成相等的几片。插秧时,人员在田头按适当距离排队,排满为止。每块田安排—位壮劳力用直径超过一米的竹编簸箕装运秧苗,拖行到每位插秧者的身后,按需要等距离摆好供其取用。插秧者,手脚配合,插一行,后退一步,拨出脚时随带用脚板把脚泥窝抹平,带泥秧苗用两手分株,浅插土面。不断地插下,后退,后退,插下,直到田埂为止。手脚轻快的在中间,手脚慢的在两边,都不敢耍奸偷懒,不然速度快的插到田埂后会在其身后加插,把其包围在中间,成为笑柄(也是评工分的依据),因为刚插好秧苗的田里是不能乱走动的,怕踩坏秧苗。

插好秧的田里,要及时放水泡田,促进稻秧生长。生产队负责田间管理的副队长,每天荷锄在肩,来回巡田,控制好泡田的合适水量。

耕田种稻谷,季节性很强,过了节季,种下的稻子虽能开花扬穗,但稻谷不会灌浆,结下的都是秕谷,长不成米粒,严重影响收成。当年公社的指示是不准荒芜一亩土地,要求各生产队的所有水田必须插上秧,大队干部下田检查。百余劳动力的生产队,春耕一个来月的时间,要完成四百亩水田的耕作,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稻田还没插完秧,早插的田里已开始长杂草,节季也到,只好回头除草、田间管理,保证先种的稻田有好的收成。

田间除草,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劳作,需四肢着地,在田里爬行,手扒脚挫地把泥地里刚长出的小杂草除掉,这样的除草劳作,每造水稻最少要进行二次。此外,还得做好施肥、防治病虫害、控水、干田、晒穗等田间管理,直至稻谷成熟,开镰收割。

低洼稻田水排不净,不能在田里为稻谷脱粒,收割下来成熟的稻谷,连稻秆绑扎成捆,由强壮劳力挑到晒谷场,晚上挑灯脱粒。一年中,最苦最累的便是夏收夏种,谓之“双抢”,即夏天的抢收抢种。抢收,及时将早造成熟稻谷收割下来,脱粒、晒干、入库、上交公粮。抢种,割下稻谷的净田,要及时犁田翻土,耙地碎土,整理平整,灌上水,种下晚造水稻。

海南的夏天,六七月的太阳,金光晃眼,把田水晒热至四五十度,下田劳作,天上太阳毒晒,田里水烫,水蚂蟥附身吸血,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悠悠岁月,半个世纪过去。《耕田记》,人生前进路上的一段插曲,晚年的回味!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