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2 09:36: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詹雪征
家乡茂芝,两省四县之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古时便是有名的商埠和集散中心。由于人群、货物、信息、资金、交通等往来流通快速便利,物流发达,茂芝早早便成了繁华要津之地。
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集散地,茂芝的墟场是全天候的,每逢1、4、7墟日,茂芝墟都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从大清早,斗墟,到黄昏。
熙熙攘攘的茂芝墟,映照出了茂芝人灵活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茂芝有家赫赫有名的树行,叫六合树行。祖父詹德烈是四大股东之一。
曾祖父詹昭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了,曾祖母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子。后来,詹家的四个儿子,团结合作,创建了六合树行,商号:“兴发”。
当时正值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谋生存求发展,意气风发的詹家四兄弟,投身火热的奋斗年代,艰苦创业,一往无前。
祖父和他的兄弟们积极探索互助合作道路,六合树行的木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筑坝蓄水,通过放树排的形式,把大山里优质木材一路转运到黄冈汕头等大型商埠,诚信买卖,一诺千金。
饶北往北,崇山峻岭,林森树茂,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山里有楠木,无奈运送不出去,崎岖山路,大型车辆根本进不去林区。四乡八里的人们,把木材砍伐后,雇人工翻山越岭扛到了茂芝墟,卖给六合树行。
名声在外的六合树行一跃成为大型木材交易市场。
六合树行的木材堆成了山堆,运输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聪明的祖父,早早想出了水运的好办法。
他曾听老辈人说起,在中国古代,用来建造宫殿、庙宇和房屋的木材,大多是用水运这种方式运送的。在河流密布、水源充足的林区或流域,采用水路运送木材,投资小,耗能少,运输成本低。
茂芝有一条溪流,它是饶平黄冈河的上游。黄冈河的源头上善大岽坪山麓,一个叫墩背的地方,有一汪清泉,沿着岩石山岗,汇集成溪,顺流而下,融进了茂芝溪。溪流绕城而过,曲折盘旋,蜿蜒而下,辗转流经12个乡镇,融入了黄冈河。然后,浩浩荡荡,汇入滔滔南海。
茂芝放树业便应运而生。
放树排,要应势而发,水到渠成。
第一步,修筑固定的导流堤坝,集中水流。
人们在茂芝溪的上游,黄竹头河段,筑起了第一道堤坝。他们用石块堆砌后,裹上厚厚的草皮,防止石缝渗水。筑成后的堤坝,有效地拦截上游的溪水。
第二道坝,筑在茂芝竹蒲下堤围的下端。
第三道,筑在许坑。同样也是筑石坝拦水。
三道堤坝筑好了,开始蓄水。
第二步,制作树排。
人们集中在全德学校旁边的溪坝上,开始架树排。
他们抬来六根约四米长的裁制好的杉木,并排横放。选用三根长而韧的竹杆做树锚,分别并列竖着放在六根树上面,用来固定木材。杉木与树锚之间像绑竹排一样用绳子横向、竖向分别细细交叉,牢牢地绑紧了。
四平八稳的树排做好了,众人齐心协力抬起树排,投放进蓄水坝 ,等着开闸放水。
第三步,做撑篙。
撑篙其实就是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头上,钉有一支铁钩。放树的时候,人站在岸边,用撑篙的铁钩钩住树排。放树人上了竹排,用撑篙伐水和掌握方向。撑篙的铁钩,能诱导树排沿着规定的线路流送,防止流散或搁浅。
树排如何扎,怎么放,有很高的技巧。
河道中筑起的蓄水坝,起着调节流量、抬高水位的作用。当水位达到需要高度,能保证木材流送速度时,即开闸放水,木材借助水力流送到下游。
两天以后,蓄水坝水满溢了。
于是,好日子来了。人们用锄头推倒了三道蓄水坝,三道水流同时汇集而出,一排排的竹排顺流而下,随波逐流,气势恢宏,场面壮观。
放树排的队伍庞大,场面震撼。一排排的树排顺着水流,浩浩荡荡。放树人站在树排上,带着斗笠,干粮,撑着竹篙,意气风发,犹如高人指点江山,漂流直下,豪迈而自在。
能赚钱养家的男人最帅气,放树排的茂芝男人,在当年,就是一道独特风景线。常常引得岸边浣洗衣物的大姑娘小媳妇羡慕而多情的流连目光。
放树排的汉子们一路吆喝着,喊着号子,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着北部山区。
放树排,有时候还会顺带着一些奇特的商品,比如:棺材。茂芝不少能工巧匠,用上好的木材做成的棺材,也是通过放树排的形式,运到外面的商埠售卖。遇见大冬天,寒夜里,天寒地冻,一两个胆子大的放树人干脆钻到棺材里面,美美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精神百倍,顺风顺水,平安到达。
最开心的事,便是遇上了下雨天,水涨船高,顺风顺水,省时省力,不亦乐乎。
放树排,看似风光,个中艰辛,只有放树人自己体会。每一次放树排,都要经过两个转运点,每一次转运,都需要放树人把所有的树排抬上岸边,一根根拆下来,一根根扛到下一站可以放树的溪坝,又重新绑好树排,再重新上水路。一绑,一拆,二绑,二拆,三绑……循环往复,不厌其烦。
放树人从茂芝溪开始一路前行,过新丰,下三饶。这时,会有人前来接应,他们指导着放树人把握好航向,一路转入汤溪溪头。
从汤溪,一直到黄冈出海口,在那个充满咸腥味的地方,会有同行人接应引领,好木材会被卸下,分装成两处,一路销往黄冈商埠。另一路,准备装船出海,走海运,销往全国各地。
当年的祖父他们,押着树排,披星戴月,顺流而下,荡荡悠悠,自由穿梭,七拐八拐,终于顺顺当当地到了黄冈的货运码头。
码头上,人潮汹涌,风里来,雨里去,都是赤膊流汗的汉子们。祖父和随行的放树人,把树排的绳子一一解开,把木材一根根地堆砌、安置。然后,点货,交付。
卖了木材,还得把绑木材的绳子收回来,绕成圆状,串在撑篙上,留着下次再用。
祖父他们把长长的撑篙架在肩上,嘻嘻哈哈地沿着码头的台阶,拾级而上,融进入繁华的黄冈埠。年轻的放树人,穿街走巷,边走边逛,购置日常用品,还会买些海货回去给家人尝尝鲜。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祖父每每出门,亲戚朋友便会簇拥着上门来,央求代购日用品。祖父不识字,却画得一手好画,聪慧的他通常会先把人们交代要买的货品全部记下来,画成图画,揣在身上,然后一样不差地帮人买回来。
祖父那一代人,全凭着一副宽阔的肩膀,和脚下那双大脚,丈量着人世间的苦乐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