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9 09:25:2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邱树斌
《汀渚寄远》原诗
作者:杨景贤
薄暮群山叠翠深,溪流落日水浮金。
梧桐新谢春菲尽,汀渚重来夏树荫。
欲赋茶香迷月韵,岂知户牖闭檀心。
料君已作桃源客,放纵天真任唱吟。
汀渚,为水中小洲或水边平地。人们喜欢于此流连,诗人更喜欢从水边景物写起,放歌咏怀。杨老师的《汀渚寄远》,从傍晚的群山入笔,视野辽远,气势磅礴,别具一格。诗的起笔意境开阔,立意深邃,为下文埋了伏笔。首句描写群山绵延辽阔,雄峻磅礴,山峦叠翠,山色秀美;大有“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之气势。接着诗人眼转而景移。从日暮苍山远,转向夕阳溪水流。在夕阳的照耀下,澄清似练的水面,泛出闪闪金光,耀眼迷人。作者惜字如金,“水浮金”寥寥三字,就把夕阳下江河流水的景象渲染得极其传神。媲美“一道残红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见遣词用字之精妙!
“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尽管诗文中没有明写水是清澈,但从“水浮金”中也可领悟到溪水之清。首联由远及近,夕照下山川、河流的美景尽收眼底。
颔联“梧桐新谢春菲尽,汀渚重来夏树荫”,则点明季节时间。“人间四月芳菲尽”,暮春时节,梧桐花始盛开,诗人不用“始开”来落笔,而用“新谢”;“新谢”比“始开”,更有韵味,而且与“春菲尽”更连贯。由暮春切入初夏,上下句无隙对接,文字如行云流水。“春菲尽”与“夏树荫”,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时间转换巧妙。
大树底下好乘凉。夏日,江渚是游泳、纳凉避暑的好地方。我初读时以为,江渚的景色宜人,犹如桃花源,才吸引诗人重来。仔细再读,意犹未尽。“重来”二字,看似平淡,却是神来之笔,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禁拍手叫好。
一个地方,能吸引人重来,或是有百看不厌的美景;或是其中有所牵挂的人。崔护重到都城南庄,就是想要再看桃花,再遇貌若桃花的人。刘禹锡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又是另一番感叹。同样是重来,作者与二位古人有所不同。诗人重来汀渚,是在寻找可以一起品茶、赏月、赋诗的知己。
潮汕人喜欢喝工夫茶举世皆知。无论在深山老林里,还是在溪谷流水边,都可以来杯工夫茶。夏夜,偕知己,在江渚的树荫下,品工夫茶,纳凉赏月,吟诗作对,惬意非常!或许还能体会到“垂钓碧溪上,乘舟梦日边”的意境。
颈联“欲赋茶香迷月韵,岂知户牖闭檀心”。于无声处,时光流转,从日落的傍晚,悄然转入到明月当空的夜里。层层紧扣,十分巧妙,实在是高妙手笔。“月韵”,意思是形容女子风韵秀逸。明代程雨文《鸳鸯牒》有“张惠连霞姿月韵,春梦楼高”。
明月起相思,花前月下,在汀渚,美妙的夜色中,诗人满怀希望,幻想再遇心上人,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再次来到汀渚,本想寻得知己来品茗吟诗,拉家常,叙旧情,论国是。哪里知道,曾经魂牵梦萦的她,已经“户牖闭檀心”,远离尘世,归隐桃源。诗人没能再见知己,与之共品佳茗,同吟风月。心中无限惆怅,惘然若失。
尾联“料君已作桃源客,放纵天真任唱吟”。若是他人,此时可能是沮丧至极。诗人却豁达大度,善解人意!心里猜想她,闭檀心,成为桃源客,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从此不受尘世影响,随心所欲地清唱浅吟,纵情抒怀。这种自由境界,不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吗?因此,诗人没有沮丧,更没有骆宾王“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怀古伤今的感叹。
这些是我个人的见解,也许诗人心中的她,并非是所谓佳人;或许是良师益友。诗人并没有在诗中交代清楚,只能仁者见仁了。
尾联结句,与前三联相呼应,层层贴合;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远与近,静与动,青山与溪流,暮春同初夏,夕阳同月光,融合于一诗之中,非高手实难为也。
本诗不但对仗工整,韵律好,而且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有度,层层递进并紧密相承。诗韵醇厚,手法娴熟,实为佳作!值得欣赏学习。
读杨老师的诗,发现他写的律诗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细节,每一字力求恰到好处,每对联都力求对仗工整,且句法讲究,音调声律的变化有度。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每一首诗都力求完美,不着一赘字,令初学写诗词的读者受益匪浅。
不过个人斗胆认为,对仗过于工则易入呆板;字词及格律太过讲究,有时则缺少趣味。
袁枚《随园诗话》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淡。
个人见解,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