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诗墨交融下的情感体验——诗人、书法家张创辉的文人书法赏析

发布时间:2022-08-12 09:42:11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杨晓明

诗书渊源

二十几年前,我与创辉兄便已在佛山文坛多次交集,诗歌以及文学让我们从不同的路径走向了共同的园地。及后,我渐渐知道他也精于书法,且为之付出不亚于诗歌创作的精力和热情,所以每当活动结束后,我都会私底下用家乡话向他请教有关书法的问题。是的,作为一个书法家,文字和诗词不仅是其实现创作的最佳方式,更应该是他抒发情怀和感悟人生的理想载体;而作为一个文人,谁不会对高雅的书法艺术充满向往,谁的内心都可能会寄存着这样一个让灵感交集并美感展现的梦想。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及后又与文学结缘,其实内心一直在追逐着这样的梦想:“一个书法家应该具有文人的学识和修养,一个文人也有想写一手好字甚至成为书家的向往”,这个梦想也因为禅城区作协文人书法学会的成立而变得更加清晰。2019年,在禅城区作协的指导下,我和梁建华会长、创辉兄、采墨兄成为文人书法学会筹建组的主要成员。5月19日学会成立,“文人书法”的倡议和行动开始承载了文艺界的集体心声,也将我们有关诗歌气度、翰墨精神的实践和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

从那时候开始,我与创辉兄见面的机会更加频繁,在作协里谈书论诗,在文人书法学会里舞文弄墨。我也终于可以近距离地沿着“诗书俱佳”的理想维度,去贴近和探访其“笔墨双全”的绝妙境界。

正书风韵

像很多书家一样,创辉兄的书法应该也是从正书入手。我开始欣赏到他的作品时,大多呈现出为笔划古朴、厚重而又灵动、有趣的鲜明魏碑印迹,及后我又看到他上承汉隶、下及唐楷的综合走向,当然,将几体之神韵融为自己的风格之中,是创辉兄书法面貌最具特征的整体表现,也是其用文学素养所浸泡出来的个体风韵。

创辉兄一直强调并实践着“骨、肉、血、气”的书法信条,这也是很多书家所坚持和实践的一种书写境界。如果书法能够与自己创作的诗词交融,那将会是一种把情感的萌芽、发展以及融为一体的难忘艺术经历。古代的文人就是这样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沿着龙塘诗社雅聚的旧日时光,我看到了创辉兄诗并书的隶书作品《咏龙塘诗社》:“骚客缘诗聚,龙塘岁月悠。东林观拥翠,南浦读归舟。仁寺梵音袅,梁园曲径幽。诗心逐胜景,我辈继贤酬。”因诗结缘,龙塘无疑是佛山诗歌的圣地,随着诗心与墨迹的走向,我仿佛穿越了古老的时光:从“东林”到“南浦”,由色及景;从“仁寿寺”至“梁园”,由声入境。真是诗情并茂、墨迹留影!

在文人书法学会义写春联的一次活动中,创辉兄当场创作了一副对联:“几许深柳辟小院,一半流年读闲书。”这是他“无心插柳”的佳作,一下笔,“几许”所呈现的奇趣便奠定了这副对联的成功开端,情感的流动通过笔画轻重和疾缓,“半”“年”两字中横划的倾斜之状,像摇曳的树枝旁逸而出,为作品平添了一种灵动之气,接近“变形”的“书”字,上小下大、横粗竖小,隐含天真烂漫!

六尺六条幅的隶书《将进酒》,进一步将这种探索和实践往更宽广的空间挥洒:作品的整体布局相对规整和统一,创作中的变化主要依靠作者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而递进和调整,更多地是以笔画的粗细和浓淡、字体的大小和长扁,以及字距和行距的变化来实现。从整体来看,创辉兄这幅书法作品的气质,饱含了深入傅山骨子里并极力提倡的“拙朴精神”,他所言“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极具《好大王》笔意的方正和张力,是为创辉兄这幅书法巨作的形象写照。我仿佛看到一位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执笔的书家,在“酒意”和“诗意”的牵引下,发现了蕴藏在传统文人雅艺中的天趣与奇妙。

草书风流

沿着墨水的生命肌理和精神路径,用诗歌去追寻书法的历史风骨和崇高信仰,这对于一名诗人来说,该是一件多么切合理想向度的心路旅程啊!创辉兄曾写过诗歌《祭侄稿》:

祭侄文稿——

颜鲁公咯在

大唐破碎山河上的

一摊血

盛开在

书法艺术高峰上的

一树繁花

在颜鲁公泣血椎心的《祭侄稿》中,创辉兄不仅用笔墨去追随鲁公的心迹,用心灵去感悟那一卷被激情所包围的洪钟大吕,更是用诗意去瞻仰这座书法历史上的高峰。这就是文人有别于一般书者的境界,他们不仅能够时刻感受到书者生命的波澜,而且能够深切体会到鲁公那“向死而生”的悲壮和气魄。那是用血和泪铸就的书法丰碑,那是从生到死的哲理思辨,更是跨越生与死的艺术经典。

从正书到行书,创辉兄对“颜体”精髓的理解、推崇和演绎,似乎已经非常符合他的恬静个性和创作方向,但是后来他草书所体现出来的造诣,才真正令我顿感“惊艳”和备受震撼。他从颜鲁公源头的精神高度出发,沿着“书圣”王羲之、颠张狂素、黄庭坚和“神笔”王铎草书源流的宽广流域,凭借勤奋的双桨拨动草书的远航之旅,用诗意泛起的激情波涛作为情绪的导向,用水到渠成的创作成果如期抵达草书的开阔之境:

六尺条幅草书《韦应物诗》,在“涧边”开启了创辉兄上下承接、左右瞻顾的草书书写体验:“怜”字与“幽”字之间的贯气,“边”字与“生”字的正斜对比,“上”字和“有”字之间的欹侧变化,“带”字的递相映带,以及与下面“雨”字的揖让。书写中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但见满纸逸动流畅、气脉相贯,整幅作品意气相聚,神韵交融。

与《将进酒》对应的六尺六条幅的草书《春江花月夜》,让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创辉兄书法创作的鲜明特点,也发现了他将魏碑之雄强、开阔笔法有机引入草书之中的深远渊源。魏碑的创作一般以长锋羊毫为佳,因其中锋绞转、万毫齐力与草书的外拓笔法一脉相承,能使线条更显张力。

作品《春江花月夜》墨色饱满,墨法上生涩老辣,结体方圆兼备,流畅中不失劲正之气。布局上“以势带形”、化线为点、疏密互补、结构天成,通过横向与纵向交替相映的字势转换,实现空间的流畅和变化。鉴于创作中情感如洪水般倾泻而出的气势,作者从开篇到第四条幅呈现出一气呵成的格局:字字相插,行行相争,仿佛一路“昂扬”的澎湃激情,直到云淡时,创辉兄终于在潮落处,得到了“顿悟”的启示——他开始思忖如何让作品在相争相插处进行让避,在互挤互拥时实现呼应,因此,从“捣衣砧上”的细腻和缠绵到“拂还来”的开阔和豪迈,他重新掌握了书写的节奏、韵律,从而将作品定调为一部内涵丰富的乐章。因此大胆地作出了一种思绪的放逐和革命:从高山流水的委婉曲调,到汇入江河的悠远绵长,直至由大海中滔天巨浪奏响的恢宏交响。

这时候的创辉兄已经是一个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指挥家,他根据章法处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和,从“此时”进行回视和展望,对作品的风骨与气势实行承前启后和由近及远的演绎和升华。翰墨依然前行,诗意逐渐靠岸,花屏息月停驻,我在春江旖旎的夜色下,终于看到了这幅充满瑰奇、纵逸艺术风格的恢宏之作。

笔墨信仰

书法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技能和修养,书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样式和结构,完善了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找到了一种客观、形象的表现形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书法和书学得到了中国文人的普遍重视。文人书法的长盛不衰和备受推崇,便体现了这种永恒的人文关怀和珍贵的精神气质。

文人书法尊重传统的书法精神,强调书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骨子里渗透着文人的气质和传统的素养。书法中“墨里墨外”的“虚实相生”以及老子所说的“知白守黑”都是一种传统的精髓,都是指向哲理上的虚实,更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及调和的方法和智慧。

创辉兄是一位儒雅的谦谦君子,他携带着诗歌的高雅气质,令书法具有文质兼备的创作风尚,也有内蕴丰富的意境和气格,并且拥有与当代语境相融合的个体学识与修养表达。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拥有很多书画家,或者说文人书画家所追求的灵感火花,并在内心积淀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审美光辉。而正是这种灵动的光芒,照亮了书法线条中所蕴含的形质美感,让我们看清了雕塑的构造和国画的留白,听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诗词的韵律,最主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强烈倾泻!

藏在文人胸怀中的千古水墨,能如江河之水倾泻无余,也能如涓涓细流行之万里,并在生命无常的体验中,浮华渐退、铅华尽洗,只剩潇洒畅达,超然入胜,变化出于自然,始终尽显风骨。这便是我渴望与书法遇见的最初的模样,也是我和众多诗友对创辉兄的文人书法情有独钟的原因。

回首在历史墨海中翻滚的时间,举目书法星空上璀璨的星座,我发现那些被自己的情感泡浸过的书家,书法是与生命的过程并行的轨迹,是依附于灵魂的丰富体验。一个点或一条线,串联起寄居在晴耕雨读中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一幅旧作或一首诗篇,都能够勾勒出即他们将要走向的理想疆域。

所以说文人与书法,不用辩证便可以洞悉并道出彼此微妙的关系。就像你随便握住一枝假设的杨柳,就可以唤醒一串明媚的春光,就像你常常怀揣一片诗意的天地,便可以写下所有动人的光华……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