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皮箱里藏的不仅是骨肉情

发布时间:2022-08-12 09:42:4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丁有实

抗日烈士丁寿康的形象已立于人们心中,可这是时隔五十余年之后从一个旧皮箱里得到的。这个皮箱的主人叫丁季平,是比丁寿康仅年长十五岁的叔父,论辈份是叔侄但感情却如兄弟。

皮箱保存着丁寿康从1933年3月7日致叔父的第一封信至1940年7月16日写成来不及寄出即升空作战,牺牲后战友整理遗物时发现,贴上邮票并附书说明原委代致丁季平的最后一封。

这些信件是1991年至1995年由丁身尊及儿子丁涵分三次从泰国带回的。是时丁季平的夫人(1902-2010)健在,她对身尊两父子说;季平把这些看作性命,离世前躺在床上还说:“若家遭火,别的东西可勿管,这皮箱一定要取出去。”

如今方才知道丁季平的良苦用心。

这些书信,重庆学者唐学锋先生与丁身尊先生联合将其编辑成书,于2011年1月印第一版,总字数为438千字。书的序言中说“……这些家书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现的、唯一的、最为完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家书,它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空军抗战提供可靠的参考,原始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说,丁季平的舐犊之情还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敌的历史添加彩笔。

更促使我写此文的是7月28日丁涵转送来其母亲珍存的《丁梦尘先生诗集》,读之心如潮滚。丁季平就是丁梦尘?这勾起了我的回忆,早在五十年代读小学的时候,乡里有关丁梦尘的话题就很多,说其贤能仁厚,热心为乡人解决难事。其所交往的朋友,多是“东厢乡”的名人。如塘边村的丁映黎、竹熠的苏贤科、仙田的丁映光,丁长泰、丁炳材、丁章清、丁延坤等。这些人年龄相近,同是当年潮州城南书院同学。好些在乡县办事或行医或教书、名响一方,也因此,当时“东厢乡”各村落关系融洽,这些人功不可没。更勾人注意的是,这其中的许世芳,湘桥桥东村人,早留学日本,后归国,先任梅县立定军医院少校医官,再转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中校医官,继任第七战区总部少将军医兼处长。后来丁寿康正是在他帮助下从军校到航校一路走出来,不仅引路,在经济上也不时予以帮助。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丁梦尘友人中多为贤人雅士,以致乡人交口称赞。

《诗集》整本只有十四页,手写繁体字影印。首页是题辞,另行:“余往来东西海间数经曼谷曼谷之能诗者多与余论交丁梦尘先生其一也先生隐于市切志孤吟不患世莫我知而无闷之谊……其诗警策若芳草萦归梦东风省远人发言温蒨令人讽诵不厌今先生往矣它日重过大城登临吊古求如往日与先生徜徉于残砖废垒之间邈不可得其于生世存殁之感更有不能已于怀者谢君频书索题其诗故述此以告之时壬子中秋同邑饶宗颐。”

饶先生题辞经查对是1972年9月22日,是时饶先生46岁。

《诗集》末有行状一文,摘述如下:丁君季平字梦尘粤之潮安深田乡人天赋孝友聪睿好学器宇弘深丰神清朗少即有声于时为鹤巢乡校教师善导善诱少长咸安怀之民十三年任潮安县党部秘书越岁其友丘君博前后宰揭惠两邑重君才识均聘为记室解职后来泰从商历三十余载君乐天知命淡然自逸庆吊外足罕出户公余子不释卷间或为诗藉资消遣持躬殊俭朴遇人困穷疾苦辄量力资助然不求人知仁厚之性高洁之行信今世之所稀年六十九摒弃俗务同余习静宏德精舍浸淫道释经典……人既殁而德音犹存者赖之于见述也今略表君之平生行谊附于诗集之末澄海李仰唐记。

丁梦尘老先生1971年12月7日仙逝。时去五十有一年了,如今方才对其了解一二,殊感遗憾。特摘抄其诗一首以供欣赏。

《客窗杂詠》

东风吹绿遍天涯,惆怅年年有梦知。

漫把乡心寄归雁,故园非复别离时。

夕阳村树噪棲鸦,缕缕炊烟乱晚霞。

一叶扁舟波渺渺,渔歌隐隐入芦花。

老先生泉下有知,如今故园真的“非复离别时”。然而,这是包括丁寿康在内的万千志士前仆后继,以鲜血和性命换来,在此告慰老先生。

愿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献身的英灵安息吧!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