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从胶己人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2-08-16 08:39:53 来源:潮州信息网

“胶己人”是潮州人最常用的口语,指称的是“自家人”、“自己人”、“乡亲”。在潮汕地区以外,尤其在海外,一听对方说的是潮州话,马上互称“胶己人”,亲热得零距离。

一些语言学家和语言爱好者的文章中,百度的网文中,称“胶己人”是“家己人”的误读、白读,是错的。书写时千万要用“家己人”,只是,似乎听从者不多,在报刊上、网上,仍时时出现使用“胶己人”者。

当然,我明白专家们的结论是经过严格考证的,是科学的。我只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感兴趣,觉得有味道,拉来说一说,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潮州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源于南宋的潮州人不是中原的土俗乡巴佬,而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潮州,“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绝非虚妄,是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风尚作依托的。所以,时至今日,还常为语言专家津津乐道地说“在潮州,老阿姆一出口就是诗经”,“潮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一个老百姓文化素养这么高的地方,绝不会把家读为胶,若是,今日老百姓口头念家乡,家和万事兴,怎么听不到“胶乡”、“胶和万事兴”?

其实,这个词汇不单不是误读,而是“专欲”(故意),正如你不能说“潮汕人”是对“潮州人”的误读,而是精心的“专欲”。我认为“胶己人”这个口语用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潮州人的创造性贡献!

“家己人”意思就是“自家人”、“自己人”,二字字义重复,一个己字移矣。而用胶字修饰己字,这胶字的力度就大了。胶是什么?有胶沾,如胶似漆,那凝聚力多强,那关系又多密切!精致是大家公认的潮人文化特质之一,他们处处精致,事事精致。用词当然也非常精致。不精致不足以表达生活中的精致。原来语言中没有的,他们创造;原来表现力不足的,他们修改、补充。于是,我们读到很多流行的普通话中没有的或者有区别的精致词汇。

我是一个写作人,几百万字的作品几乎都写的是潮州人潮州事潮州风物,因为自己是潮州文化哺育的,对潮州民间文化的感情,如林墉说他对民间艺术的感情一样,他说有宗教般的感情,那就是五体投地了!潮人俗语的生动、鲜活、深刻、幽默、风趣、简练,真令我叹服。比如对潮州菜的口感,因为它是最好的中华料理,名满天下。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抢嘴”这个词,比普通话的“爽口”表现力强得多,可惜自己是个小城小文人,没能像赵本山在央视把北方言调“忽悠”一忽就飞遍全国。

在潮人口语中,这类闪亮的词还很多,比如“淤渍”指不通气,也指此人不通情理。但它是多么形象地表达对不通气的人厌恶与无奈。淤、淤塞,是烂泥状的阻塞。一个人浮火,鼻涕浓得堵住鼻孔,呼吸极度吃力,但还可以通一丝丝气。渍,就是那浓鼻涕渗出而让你看到的部分,令人厌恶。一个不通情理的人的言谈举止就那样渗出来,多么令人恶心。这种感情色彩,是“不通气”三字能有的么?

我们说一个人行事不合规范,普通话称之为“不靠谱”、“离谱”;潮人口语则说其“无谱模”。谱是图谱、曲谱之类,是平面的规则,模则是指模具,是立体的规格。潮州这个方言词涵盖面就广得多。

潮人用词的精致,在他们创造并使用着的口语中很多,真是精妙至极,单单那些被百姓作为形容词的名词,就让人拍案叫绝!比如:母母、弟弟、妹妹、柴柴、水水、花娘花艇等等。

母母。潮人说一位中年阿姨“块形母母”,你几乎马上感知这位老大姐的为人风格、修养、待人接物的态度,甚至她的容貌。被人称为“母母”的人,一定是慈祥、仁厚、宽容、慈眉善眼,轻声细语,常常笑脸相迎、亲切、可敬……也许远不止这些,但都只用“母母”二字表达。为什么用母母来形容?一定是这个人让人感到有母亲的味道。

妹妹(读昧昧),一般指青年女子或中年女子。一群同寅姐妹,与某位多年未见面,大约都过了40岁了,忽然在街头见面,惊喜惊叫:“呀,××,你块形还妹妹”!

一声妹妹,眼前这位中年女士:一是让你想到清纯、温润、清澈干净的目神,无忧无虑的神态。总之,是一位阳光少女,永远的姿娘仔!

柴柴。柴是什么,木头也。说块鹅肉食着柴柴,就是乏味,无香无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一位老兄柴柴,就是不灵活,做事呆板,一问三不知……柴柴的人,不善言辞,往往老实厚道。

花娘花艇,更是十足潮州土产的口语。花艇,旧社会湘子桥边的六篷船,花娘,艇上的卖春女子,她们因种种原因流落为烟花女,艳装艳抹,强颜欢笑地待客。如果一位小女子,被人说她花娘花艇,那绝非花枝招展可形容,而是斥其轻佻、妖艳、不要脸!

冯骥才说潮州文化是生活文化,浓得化不开。潮州百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所有谈吐都离不开身边的生活,生活中无不充盈着文化。潮州方言是潮州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了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弘扬、发展潮州文化,一定离不开方言。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要好好保护潮州方言,使用潮州方言,特别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母语。千万记住,没有潮州话,就没有潮州文化,连潮州人都没有了,只有住在潮州的人!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